一季度销量同比下跌超41%,广汽传祺为何沦落至此

您好,我是乐见花,很高兴可以和大家一起来聊聊汽车。

广汽传祺相比其他的国产自主品牌,其品牌历史比较短。这个隶属于广汽集团旗下的年轻自主品牌,其推出的最早车型,是源自于收购的阿尔法罗密欧的底盘技术!早期凭借着阿尔法罗密欧的底盘,推出了广汽传祺的最早期的轿车!但轿车早已经被合资品牌所牢牢把持,所以广汽传祺早期推出的轿车,没能在市场上掀起一丝的波澜。后期和其他所有的国产自主品牌一样,广汽传祺转而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到SUV车型上,这样才出现了之后的市场销量的爆发。

一季度汽车销量同比

最早的广汽传祺SUV车型,是广汽传祺的紧凑级SUV广汽传祺gs5。这款车型也是源自于其早期收购的阿尔法罗密欧的底盘。正是有了,这套优秀的底盘系统,使得其推出的广汽传祺gs5这款紧凑级SUV车型,一经推出就凭借着优秀的底盘悬挂系统,而赢得了众多的良好口碑。但随着销量的放大,以及其他国产自主品牌竞争对手的压力。广汽传祺gs5在风光了一年之后很快销量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下滑,最后归于沉寂!这一方面是因为其所搭载的整套动力系统显得比较的落后,并且在外形设计上和其他的国产自主品牌相比也没有过人之处。户外其售价比较高,性价比也无法和其他的国产自主品牌的竞争车型相比!在度过了最初的新鲜感之后,销量下滑也就不足为奇了。

紧接着,广汽传祺请来了新的设计师,紧接着便推出了全新的紧凑级SUV广汽传祺gs4。也正是凭借着广汽传祺gs4这款紧凑级SUV车型,广汽传祺一举奠定了国内一线自主品牌的地位!这款车型外形靓丽时尚,空间实用,底盘行驶质感优异,并且拥有着非常出色的燃油经济性表现。最高峰时,这款广汽传祺gs4销量一度非常的接近哈佛h6。那时的gs++光无限。不过,和老大哥车型gs5一样,广汽传祺gs4随着销量的放大,其自身的问题也逐渐的暴露出来。和竞争对手相比,广汽传祺gs4定价偏高!而早期车型采用的1.3t涡轮增压发动机和7速干式双离合变速箱的组合,也存在着动力不足,噪音异响,质量不够稳定的问题。另外广汽传祺gs4也存在着后备箱开启方式不合理,后备箱不够规整的问题!后期广汽传祺GS4又加入了1.5t涡轮增压发动机和爱信6at手自一体变速箱的动力组合。但相比其他国产自主品牌的同类型竞争对手,动力仍然偏弱,而随着6at的加入虽然稳定性有了保证,但也失去了燃油经济性方面的优势!

今年整体上,广汽传祺在销量上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滑。目前,广汽传祺最主要走量的车型都集中在SUV车型身上。除了上面提到的广汽传祺gs4之外,销量比较好的车型还有广汽传祺gs8,广汽传祺gs3以及广汽传祺gs7。这些销量靠前的车型,无一例外都属于SUV车型,而广汽传祺推出的轿车和MP v车型,则在市场上反响平平,销量非常低迷。而目前广汽传祺出现严重的销量下滑,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主力的SUV车型销量的不济!而导致SUV车型销量出现下滑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广汽传祺相比其他竞争对手车型更新换代的速度明显偏慢,外形设计已经跟不上审美的潮流。随着消费者对其外形设计的满意度下降,出现销量下滑也就在所难免。而在其他竞争对手面前,其动力不强,质量稳定性不高,有些自身设计不够合理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而其余的MP v和轿车销量又没有相应的提升,那么广汽传祺总体销量下滑也就在所难免了。这不单是广汽传祺一家的问题,对于其他的国产自主品牌而言,也同样如此!把鸡蛋都放在SUV车型这一个篮子里,是所有自主品牌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大浪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早期国产车还都在初级阶段,谁会更得消费者信任?肯定有合资背景的企业。广汽背景显然更强大。但产品力总要被市场检验,被消费者检验。广汽显然并没在自家车上花太多精力,远远不如吉利长城比亚迪奇瑞初自主。

纯自主车企不成功便成仁,显然广汽并没这个想法和魄力!大家都在奔跑,它却在漫步

过去国产车质量差,外形丑,营销手段低,服务保养水平更低,经过多年发展,可以说质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比合资车还有一定差距,外形和营销已比肩合资车,维护保养各有千秋,都不是很好。总体上已有一定竞争力,得到一些经济实力不强,主要追求外形消费者认同,这也是长城,吉利,长安,奇瑞,荣威为代表的国产车取得长足进步之源,但是传祺就有点认识偏差了,外形好,营销手段高,是优势,但有的畅销车装逼,加价,不注重质量和后期维护,肯定会伤害这些消费者,而车子和价格又不入实力强人氏的眼,下滑是必然的。国产车还是要在做好中低端质量和后期维护基础上,用扎实的口碑赢得用户,然后再去冲刺中高端。

广汽公布的终端销量是有增长的,现在广汽一直在减库存,好过一些让四儿子压力山大的压货。至于后市如何,再看看吧。但是广汽能全面发展SUV、MPV和轿车,在国内品牌来说还算不错的,希望在今年市场回调中能立足。

一季度汽车销量大幅下滑原因

个人认为1季度销量遇冷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由于春节的错位,每年1季度的销售数据,尤其是增速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偏差,但是从3月份的销售数据单独看,3-4线城市甚至乡镇的车市下滑幅度更大,表现为越小的城市越低迷,县乡市场的下滑达到-17%。

2、国产自主品牌销售不佳,从各个城市级别的豪华车销量看都是正增长的,而一般合资品牌的降幅也没有整体下滑速度大,自主品牌的快速衰落拉低了市场的增长。

3、SUV的需求高峰期已过,大多数消费者首选车还是回归传统轿车,SUV带来的强增长力消失。

4、低端车型购买力不够,A00这样级别的车型基本消失,1季度A0级别下滑30%,越低级别销量越差,这主要是受房地产的挤压以及大量优质二手车的强大冲击。

5、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老百姓手里可能真的没有那么多闲置的存款了,物价水平渐长,而大多数人的工资并没有上涨,随着子女教育、父母医疗的压力,80后主力消费人群已经进入了整体消费低迷状态。

当然,其实我们只是从销量数据上看,整体车市在大幅下滑,但从绝对量上看,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汽车市场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以超高速、高速的增长一段时期后,必然会有一定的稳定,我们目前经历的短暂下滑是合理的。

一季度销量又遇冷,汽车产业将如何破局回暖

对汽车产业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一是消费周期,二是宏观政策,三是品牌背书,至于说产品、技术、渠道这些属于二级因素。

先说说消费周期,汽车尤其乘用车市场经过28年正增长,去年开始负增长,今年一季度在没有宏观政策刺激下,延续去年的销售态势是大概率事件。汽车消费本来就是长周期消费,在一二线城市进入后市场阶段后,经济下行、房地产杠杆率高企、股市不景气都造成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这些因素叠加自然造成消费者持币代购或缓购。

第二,说说宏观政策。还记得2008年的汽车下乡和10年的购置税减免吧,伴随信贷杠杆放水,造成主流车企的井喷式增长。政策的杠杆是乘数效应。

第三是品牌和营销。在前两个大问题解决之后,品牌的影响力、品牌的渠道覆盖率、品牌溢价力就凸显出来了。当然品牌因子的改善是依托于产品力、渠道力和销售力,综合输出的结果就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这就是为什么市场总体下滑的情况下,BBA依旧是增长态势,日系和某些德系依旧是增长态势,因为品牌集中度在提高,有限的买车人群被优秀的强势品牌吸附过去了。

为什么消费者更喜欢强势品牌?因为他们意味着面子、可靠、服务的便利性、保值率等。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标志、福特、现代等一票曾经也卖得很好的品牌今年销售腰斩?因为过去的几年中,他们的品牌关键支撑因子,例如质量稳定性、渠道成长性、产品力没有支撑到品牌溢价的提升。换句话说,门面不突出了,客人不愿意光顾了。所以出现严重的地位分化。

这么来说,今年一季度销量遇冷是自然不过的事了。一季度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也不奇怪了。应该说,在总体市场微增长或负增长的情况下,部分优秀的同学还是表现不错的。但是优秀的同学也不足以撑起整个大盘的增长,因为消费周期和宏观政策没有发力。若下半年GDP增长遇到挑战时,是不是会出台相关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并未可知。当真如此的话,汽车消费周期也可能遇到一个波段式小增长。

汽车产业是最能体现整个市场经济环境的晴雨表。

它的产业链和衍生项目非常之多,所体现出来数据最能看到人们实际生活的变化。

按照目前的状况,预计两年之类都不会有大的回暖。“冷”是必然的。

很多品牌厂商也削减了年度产能计划,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让经销商别那么大的压力,但终归削减有限,厂商不可能不顾品牌的延续发展。大家都硬撑着,看谁能坚持的熬下去。

现在的问题,个人觉得是市场的终端购买力减弱了。

对汽车的需求依旧是那么大,但百姓手上资金不宽裕,自然就会压缩非必需品的采购。

所以现在不是考虑回暖的问题,而是如何渡过的问题。

无非“开源节流”两个方向,主要还在于“节流”。

感谢邀请,个人认为1季度销量遇冷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由于春节的错位,每年1季度的销售数据,尤其是增速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偏差,但是从3月份的销售数据单独看,3-4线城市甚至乡镇的车市下滑幅度更大,表现为越小的城市越低迷,县乡市场的下滑达到-17%。

2、国产自主品牌销售不佳,从各个城市级别的豪华车销量看都是正增长的,而一般合资品牌的降幅也没有整体下滑速度大,自主品牌的快速衰落拉低了市场的增长。

3、SUV的需求高峰期已过,大多数消费者首选车还是回归传统轿车,SUV带来的强增长力消失。

4、低端车型购买力不够,A00这样级别的车型基本消失,1季度A0级别下滑30%,越低级别销量越差,这主要是受房地产的挤压以及大量优质二手车的强大冲击。

5、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老百姓手里可能真的没有那么多闲置的存款了,物价水平渐长,而大多数人的工资并没有上涨,随着子女教育、父母医疗的压力,80后主力消费人群已经进入了整体消费低迷状态。

当然,其实我们只是从销量数据上看,整体车市在大幅下滑,但从绝对量上看,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汽车市场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以超高速、高速的增长一段时期后,必然会有一定的稳定,我们目前经历的短暂下滑是合理的。国家之前一直在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以较大的力度发放国补、地补,不限制牌照等方式,2019年补贴大幅度退坡,而转向充电桩或者电池研发等前端补贴。而在去年底,业内一直传闻国家要出台购置税补贴等等政策,但是国家一直未出台,这也证明我们当前的车市发展是健康的,不存在太大的负向,所以预估年内不会再有太大幅度的刺激消费型政策出台,而更会在二手车规范、新能源充电桩建设这样的补充政策上有所作为。

以上,感谢阅读。

2019年一季度中国汽车销量

2019年1-3月乘用车生产企业销量前十排名依次为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吉利汽车、东风日产、上通五菱、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北京现代、广汽本田。其中,1-3月乘用车企业销量第一的为一汽大众,销量达46.06万辆,同比下滑2.5%。

中国石油:一季度亏损162.3亿元。你怎么看

高原油价格,低成品油价格,中石油不亏都难。

中石油公布了一季度财报,亏损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中石油实现营收5090.98亿元,同比下降14.4%;受营业收入减少以及油价大幅下降导致库存跌价损失影响,归母净亏损162.30亿元。

一季度,正是抗击疫情最严厉的时期,各省各地采取严格的隔离政策,交通运输基本中断,厂矿企业停工停产,成品油以及相关石化产品销售下滑十分正常,中国石油也不例外,营收下降了14.4%。

更为难堪的是原油价格暴跌,中石油拥有大量的高价原油,2020年一季度,中石油集团原油平均实现价格为54.39美元/桶,比上年同期下降8.6%,其中国内实现价格为56.42美元/桶,比上年同期下降5.0%,可是销售的成品油价格是按照20多美元计算的,这就导致价格倒挂,冶炼一桶油就会亏损20美元以上,亏钱是天经地义的。

国内原油开采成本远高于国际市场的俄罗斯和中东产油国,有媒体认为国内大部分油田的开采成本都在40美元到50美元之间,国际油价是20美元,意味着开采一桶油需要亏损20-30美元,这加大了中石油的亏损压力。

很多人质疑原油价格跌到20美元,可国内原油价格还是按照40美元结算,这中间的差价去了哪里?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40美元调控下限时,成品油价格未调金额全部纳入风险准备金,设立专项账户存储,也就是上交到国库了,差价并不是留在中石油。

面对一季度的巨额亏损,中石油方面也承认集团公司又一次走到了生存发展的紧要关头,中石油如何穿越当前的‘至暗时刻,还是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

低油价时代,中石油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需要加强管理,严控成本,才能挺过来。

对于您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用好,或者是坏来肯定,或否定回答,但任何事物,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的话,我认为中国石油亏损也未必是坏事!

我国是一个能源净进口国家,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作为战略资源,历来成为强国争夺的焦点,欧美强国曾经把石油作为控制世界的武器和谋利的工具,掌控着世界大部分的资源,为了控制石油资源,为此兵戎相见的事例娄见不鲜。

这些年来,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由石油出口国变成了一个纯进口国。本身我们自身的石油资源相当有限,开采的成本和难度都相当高,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发展和维系自身的石油工业,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出于自身能源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权衡和考量!

仅仅就2019年为例,我国进口石油达到5亿多吨,按现在原油市场行情,每桶降价20美元计算,每吨原油将近节省150美元,折算成人民币1000多元,年进口5亿多吨,也就是5000多亿元人民币,对于国家和广大的消费者而言,象我们这个世界上原油进口大国而言,未必是坏事,5000多亿的真金白银,是国家和人民的血汗钱,省下来于全国人民皆有利!

作为中国的石油产业,我们国家的石油资源,一是匮乏。二是开采难度和成本高。为了保证和保障国家的用油安全,160多万的石油产业工业,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还有中国海油等企业,在目前的国际原油市场的行情下,出现亏损,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目前岀现这么低迷的原油价格,其实也是国际复杂形势下,把石油作为武器,互相争斗的结果,作为一个纯原油进口国,相对而言并不是坏事,就是目前这种状况下,国家给予相关企业予以适当的补贴,从大方向来说,还是中国得益,相信这种低迷的原油价格也不会持续太久,一旦回归到正常的价位,国内这几家大型的石油开采企业,赢利空间的弹性还是相当大,我们也不必忋人忧天,只要于国于民有利,还是乐见其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一季度 汽车销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一季度 汽车销量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一季度汽车销量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