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年资本家倒掉牛奶,到底是怎么回事
  2. 当年资本家倒掉牛奶,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汽车销量为什么会是负数

    这其实是当年对于资本主义的一种片面的理解。

    这其实是生产过剩的一种表现。

    其实任何一个搞资本主义的国家,必然会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

    因为自由市场的一个阶段,就是会出现产能相对过剩。

    简而言之,市场只需要1万吨牛奶,但因为之前牛奶价格高,利润多,大家都去养奶牛,实际产量是2万吨。

    那么,多出来的1万吨,显然就没有办法消化掉。

    牛奶生产者就要算一笔账,如果将牛奶运到牛奶工厂,低价卖掉,获利太低。

    这个获利尚且抵不上牛奶的运费、加工费用、保存费用。

    所以,将牛奶直接倒掉,损失反而会少一些

    损失较小就能顶得住,迟于其他奶农倒闭。

    而只要一些奶农倒闭以后,总产奶量就会降低,市场又会恢复1万吨的产量,获利就会使坚持下来的一方。

    自然,期间会有很多奶农破产,一些工人失业,但这就是资本主义的一个现象。

    国家要做的是对奶农做一些指导,想办法拓展他们的销售渠道(比如像今天韩国一样,将牛奶出口到中国),对于失业工人给与福利。

    这种市场的震荡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形成相对稳定的关系,奶农也会比较稳定。

    以往以生产过剩来嘲笑资本主义,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因为至少人家生产量是很大的,总比计划经济时代物资严重不足要好。

    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钢产量最高为3180万吨。

    这可是倾全国之力的成绩。

    2019年中国钢材产量为10433万吨,这还是钢铁工业受到很大打击以后连续多年减产后的结果,仍然是以前的3倍以上。

    当年资本家倒掉牛奶,并不奇怪,因为他库存的牛奶多了,卖不出去,坏了的不要倒掉吗?另外,就是没变质的牛奶,因为奶价太低,他要运输、要销售,得不偿失,赔本交易有几个资本家要做。而且,低价或免费又导致牛奶价格进一步降低,他生意更难做,所以,宁可倒掉也不会免费。别把资本家当慈善家。慈善家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有人片面为资本家洗白,意即过去教科书上讲的不真,说是只有奶农倒掉牛奶,显然不全面。因为经济危机,从源头讲,奶农、农场(奶牛场)主因为牛奶过剩没人要,或价太低,要倒掉,要减少生产甚至倒闭,这是必然的。但不能否认资本家没倒过牛奶。农场主也是资本家。做牛奶生意的资本家他也有商业往来规矩的,有的与奶农与农场主有合同的,预订的他不能不收,或是计划不周收多了,所以也存在倒掉的情况,这才全面。

    有人片面为资本家洗白,意即过去教科书上讲的不真,说是只有奶农倒掉牛奶,显然不全面。因为经济危机,从源头讲,奶农、农场(奶牛场)主因为牛奶过剩没人要,或价太低,要倒掉,要减少生产甚至倒闭,这是必然的。但不能否认资本家没倒过牛奶。农场主也是资本家。做牛奶生意的资本家他也有商业往来规矩的,有的与奶农与农场主有合同的,预订的他不能不收,或是计划不周收多了,所以也存在倒掉的情况,这才全面。

    原因就是资本家认为穷人的奴性,不配拥有免费的牛奶喝,更不配让资本家亲手赠予他们。

    资本家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以个人利益为前提对劳苦大众无休止的剥削。私有制的概念根深蒂固,他们处理事情潜意识里就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只有剥削和压迫。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矛盾。

    经济的衰退,导致牛奶销售停滞。大量的牛奶保存的成本极高,资本家自己又消化不掉。但是即便倒进河中也不会分发给穷人喝,资本家认为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泯灭人性的剥削者看到了金钱,你才有资格喝到牛奶。甚至资本家会认为,免费的牛奶一旦发放,今后再也无人用金钱购买他的牛奶。

    资本家的心理:“我的就是我的,别人的也是我的。”资本家的善举,前提是利益最大化,如果没有利益的驱使,宁愿把牛奶倒进河里,自认倒霉。想要得到资本家的慈悲心,除非你手里有枪!牛奶倒进河里,资本家的心在滴血,被奴役的劳苦大众让这一幕刺激的更加相信,自己就是奴隶。从心理上来说:“这是资本家利用牛奶在给劳苦大众洗脑。”我的东西我随便处置,我不要的东西,也不会施舍你们这帮奴隶。

    跳出牛奶事件,资本主义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一个道理。资本家把自己的剥削看作是理所当然,哪怕是一粒瓜子,在资本家眼里也能压榨出一桶色拉油。如若资本家有善心,那他的背后会有更大的阴谋!

    当年倒掉牛奶的农场主很显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牛奶过剩,卖牛奶赔钱,赠送也会有包装费和运费。众害并存取其轻,这是常理。现在,农民种的菜、水果卖不了的话也得扔掉,他们也绝不会自出运费、人工费把菜和水果运到市里白送给市民。保存也要产生费用,赔的钱会更多,无异于雪上加霜。农产品是天天长,季季长,年年长,没有保存的必要。

    从经济学原理说,市场供大于求了,商品价格就要下降。最好的办法就是有计划的生产,要有宏观调控。商品在局部地区过剩时,可以被调配到有需求的地区。要对生产商品做科学引导,有市场预测,尤其是对保质期短暂的农产品更要加倍关注。

    我国农业要实现集体化经营,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绝不会出现类似“把牛奶倒掉”的事件。我国有牢固的供销社体系,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不是资本家倒牛奶,而是奶农倒掉牛奶。

    打个比方,大葱和白菜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蔬菜。菜农种菜不管赚的多少,甚至赔本,菜贩子赚取的利润始终是有保障的。

    橘子、香蕉价格再烂,果农就是跳楼了,批发商、零售商该怎么加价就怎么加价。

    牛奶价格再低,中间商是不会不赚钱的。如果没有人喝牛奶,我不收就是,怎么会倒掉。

    要知道牛奶保质期很短,卖不动的话,大不了不收。再说牛奶是刚性需求品,价格贵贱都要有人喝。

    但是牛奶要是低于养殖成本,赔钱的话,奶农就只好忍痛倒掉了。

    就像菜农种的蒜薹,他们都是雇佣人去抽蒜薹,每公斤2元报酬,如果市场售价是2元,或者1.5元,那他们宁愿烂掉也不会卖。

    但是美国的奶农倒牛奶,除了无奈还有泄愤的成分在里面,或者说是通过倒牛奶,向政府表达一种态度,向政府施压。

    “资本家”倒牛奶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谁都知道那是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年代,美国也不能幸免。

    大萧条的恶果波及各行各业,美国农业首当其冲,从1929年到1932年,农产品价格下降了将近一半,而农民们需要购买的日常消费品的价格只下降了三分之一。

    这意味着,农民们入不敷出,生活水平下降。

    在经济危机中,奶农也不能置身事外。

    牛奶分为两种,一种奶是高质量的,属于鲜奶,可以直接饮用,但保质期短,只能就地销售,价格低的时候就卖不动;另外一种属于粗加工的,可以制作黄油和奶酪,保质期长,可以送到大城市销售,不愁销路。

    所以后一种奶畅销,前一种奶滞销。纽约最大的三家奶制品公司为了得到制作奶酪的奶,纷纷与奶农合作社签约。

    这样一来只要加入了奶农合作社,奶农就可以高枕无忧。没有加入合作社的奶农,日子就非常艰难了,其中很多奶农无法偿还贷款而破产,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1933年,那些没有加入大型合作社的小部分奶农们,不甘心坐以待毙,他们组织起来,采取暴力手段阻止合作社的牛奶运往大城市,希望以此来提高奶价。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引起政府对他们的境遇重视。

    但是政府的采取的措施不能让他们完全满意,所以他们的暴力行动就会继续,还会不断升级。

    也就是说奶农倒掉的不是自己家的牛奶,而是奶制品公司从合作社收购运往外地的牛奶。

    他们在运奶车经过的路上设置路障,然后爬上车将一桶桶牛奶给倒掉。

    这期间,政府曾采取过激手段镇压,但是闹事的奶农针锋相对不向对方屈服。

    但是最先挺不住的是政府,因为奶农有选票,他们可以对执政党说不。

    罗斯福竞选总统的时候,对奶农许下承诺,他在1933年上台后,就开始兑现承诺,推动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对奶农进行补贴。

    奶价格太低的时候,奶农可以减少牛奶,以免牛奶过剩,他们因此受到的损失,政府买单。

    再后来,联邦政府出钱高于市场价,收购奶农手里过剩牛奶和奶制品,进行储存,以保证奶农的收入不会减少。

    因为政府给的价格,绝对是奶农有利可图的价格。

    这样一来,奶农就高枕无忧,养殖奶牛,而不担心自己会赔钱,甚至不用担心自己不赚钱。而市民们也不担心奶牛价格太高,自己喝不起牛奶,从而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

    到了二战时牛奶价格上了,政府想取消补贴政策,奶农又不依,只好继续,这帮奶农被惯坏了、宠坏了。

    由于政府的乳制品价格支持政策,乳制品收购量直线上升,政府用在这上面的开支也逐年递增。。

    七十年代末,美国政府用在乳制品计划上开支只有5000万美元,而到了1983年,美国政府花在乳制品采购和储存上的支出五倍多,达到27亿美元。

    按照美国政府乳制品计划的规定,政府不能限量,有多少收多少。

    这样一来,奶农再也不用牛奶卖不出去,还不用担心卖牛奶不赚钱,赔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再也不用倒牛奶了。

    那么,政府高价收购那么多乳制品怎么处理?

    一部分用于慈善,一部分赔钱卖到国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汽车销量为什么会是负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汽车销量为什么会是负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汽车销量为什么会是负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