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姆勒一辆车利润高达3.5万元,一汽一辆车利润只有4美元,汽车利润差别为何如此大
- 中国第一4S店集团负债900亿,利润暴跌6成,4S店要被市场淘汰了吗
- 自助饺子店利润有多大
- 汽油车和纯电动汽车,产销量一样时,厂家哪个利润高
戴姆勒一辆车利润高达3.5万元,一汽一辆车利润只有4美元,汽车利润差别为何如此大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同样都是在造汽车,为什么一汽每辆车的利润只值一个汉堡的钱?
实际上这里面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个是品牌,第二个是技术。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双耐克鞋便宜的也1000块钱,但一双回力也就几十块钱,同样是鞋子,为什么耐克的溢价能力这么高呢?这就是品牌知名度的力量,如果把耐克放到国际上,也许没有人不认识,但如果你把回力放到国际上,认识的人也许没有几个。因此,耐克卖的已经不是鞋了,而是品牌。当然,除了品牌以外耐克的质量也绝对比回力好,毕竟耐克是国际化大品牌,在其生产线和制作技术上投入的更多。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汽的车没有利润,一是品牌不如戴姆勒,毕竟人家旗下有奔驰的品牌。二就是技术上没有人家先进,所以一汽的价格就上不去,利润低也就很正常了。
同时,还能解答这个问题的点就是吉利,为什么同为国产品牌,但吉利旗下的车利润还可以呢?因为吉利比较收购了沃尔沃,品牌也有了,技术也有了,在利润上肯定就有明显的效果。
别忽悠了,一汽一造一辆车的利润才四美元?谁信?要是真的话早该关门拍卖了,还可以像现在那样吗?不过说实话,一汽所有自主品牌不细说其它,光颜值就够呛,古板、落伍、缺乏现代感。真不知养着那么一大帮设计师是干嘛的!
中国很多企业为了能打开国际市场,都是不赚钱甚至是赔本赚吆喝,比如小米6利润才十多块钱,为的就是把市场做起来,不让苹果手机一手独揽。我想红旗4美元的利润,应该是因为红旗之前那些年都是为了政府用车来服务的,尤其是承担国宾服务用车,那是代表咱们国家形象的,用的都是实打实的材料,纯手工打造的,当然不能考虑利润问题啦;而现在的红旗改走亲民路线后,还是延续用造豪车的那一套来制造百姓款轿车,更是无利润可谈了。不然怎么一直听到的都是红旗车的性价比最高。
说实话这样的文章一看标题就很让人生气,就算一辆自行车也不仅仅赚四美元吧?这么黑国产车真的有意义吗?怎么可能!一个汽车随便的一个零部件好像都不止四美元吧,按你的说法那还不如去生产零部件了呢,还做什么汽车?
依照惯例,先讲个故事。
2005年,福特公司亏损高达127亿美元,平均每卖一台车亏损1925美元,这也是福特家族第四代比尔·福特执掌帅印的最后一年。随后波音公司的艾伦·穆拉利接任福特CEO,提出了“一个福特”的全球战略。你猜怎么着?福特又连着亏了三年,2009年又创下146亿美元的亏损记录。请记住这个时间点,因为在2010年,福特扭亏为盈,盈利66亿美元。这三年发生了什么?福特卖掉不赚钱的捷豹、沃尔沃,砍掉臃肿的管理层,大力投入研发,以全球化标准研发嘉年华、福克斯、蒙迪欧,最终实现盈利。
回过头来看看红旗这一年,是不是很像?徐留平接任,人事大换血,砍掉夏利,举全集团之力支持红旗品牌崛起......所以最开始看到这个单车盈利数据的时候我还有点惊讶,一汽在这样的状态下竟然还能盈利?这个利润怎么算出来的?
回过头来看看红旗这一年,是不是很像?徐留平接任,人事大换血,砍掉夏利,举全集团之力支持红旗品牌崛起......所以最开始看到这个单车盈利数据的时候我还有点惊讶,一汽在这样的状态下竟然还能盈利?这个利润怎么算出来的?
(全年总收入—全年总成本)/全年销量=单车盈利
并不是说车子越贵,利润就越高。这里的“全年总成本”包含了:研发成本、人力成本、运营成本、一次性支出(裁员、补偿)、供应链成本、营销成本......而一汽在过去一年里面投入最多的便是“研发成本”,这个数值上来了,单车盈利自然下去了。OK,接下来一句划重点:今天的一汽就是2009年的福特,聪明的人已经去二级市场找投资机会了,只有傻子才会在这里算一台车赚几块钱。
中国第一4S店集团负债900亿,利润暴跌6成,4S店要被市场淘汰了吗
4S店都是自己作死的!
4S店的目的是消费者买车便利、质保可靠。
可是实际上近些年消费者的4S体验非常差,以至于很多消费者都把它叫做四儿子店。其中主要的几个问题有:
1,垄断经营。每个地区,一个品牌都有几家四儿子店,看起来好像很有竞争。而实际上各家的老板都有联系,很多都订立销售同盟,搞价格垄断,吃亏的还是消费者。
2,强制消费。最典型的是店内保险,这在四儿子店行业已经成为顽疾。虽然保险必须买,但是为什么四儿子的保险比外面贵那么多?
3,店大欺客。不说奔驰女的哭诉,就是车主的各种花式维权就是对四儿子店的无奈之举。
4,维保巨坑。关于维修保养的各种坑就不再赘述了,实在是难以说清。
这样的四儿子店,不倒闭的话,简直是老天无眼!!
本人有效在二十多年前参与过汽车销售,经历过4S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
最早买车就是单纯销售,维修售后都是特约。典型的欧美模式,例如八九十年代最庞大的是上海大众的特约维修网点。
其实本来就没有这个模式,日本车企在中国发明并传染到所有在华车企。堂而皇之的抢了汽修厂、配件商、消费者的各级利益,看到能挣那么多黑心钱,谁不疯狂?再加上那时国内维修、配件市场本身的混乱和不成体系,也给了4s发展的土壤,但最终还是在利益面前自掘坟墓。
日本人在欧美怎么不开呢?就是看到新兴市场的不理性消费。看看同款车型在欧美和在华的保养数据就知道有多狠了。而且把汽车在国内的保养里程都能降到机油还没达到峰值效果的时间。就是为了让汽车多进几次4S店。不但造成浪费、而且还确立了国人过度“爱”车的理念。
特别是在金融服务和保险方面,4S店更是有很多秘不告人的伎俩和怪圈。形成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扭曲的利益链条。
而大家看到的很多车主维权难,其实并不是厂商问题,很多程度上是4S店的行为。挂羊头卖狗肉,维修车再销售、事故车翻新等,大多和厂家关系不大。
而配件的垄断或者利用质保条款绑架消费者行为,让消费者更是没有办法选择。很多的配件和保养用品也不一定出自厂家。再加上消费信贷、保险的明折按扣更是让消费者如鱼肉。
当然厂家也看到利益所在,高企的4S建店条件和任务,也是4S店不得不无所不用其极的榨干消费者的根源。
欧美汽车市场的成熟,早就摒弃了这种垄断行为和消费欺诈行为,更多的来尊重消费者和遵守市场规则。
现在消费者用脚投票,4S的发展也需要改革。单一品牌或者车型的销售,已经慢慢不能维系4S的利润需求了,汽车销售必须降低沉重的运营负担。剔除庞大的4S体系,车价也能更实惠。
当年很多汽车界人士反对4S模式,早就说过这种模式在中国用不了30年就将被市场唾弃,看到的就是4S的不正常的盈利模式。
任何销售包括汽车,都要遵守市场发展规律和尊重消费者,降低成本挣合理利润才是王道,而不是什么模式。把消费者当鱼肉的思维,必将灭亡!
任何一个行业要是靠坑蒙拐骗去盈利最后不死那才怪了。4S店做不好或者被淘汰只能说明是他们自身的问题,一个做服务和售后服务的行业的反而售后服务和服务质量跟不上拿大家当傻子忽悠,被淘汰是早晚的事。
本人在汽车行业十余年,有幸经历了汽车行业兴衰历程。
4s店属于企业性质,最终目的还是要盈利。
80年代能在街上看见一台汽车就好像看见什么稀有物种一样,拥有一台汽车是当年是大多数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90年代汽车行业进入发展初期,都是以主机厂直营或者贸易公司的形式销售,限于品牌稀少,生产量不足,汽车仍然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产品,甚至需要打点关系,拿到介绍信才能购买到一台现车。
2000年以后,汽车行业蓬勃发展,自主品牌兴起,4s销售售后一体的经营模式成为主流。汽车也成为不断降价的商品之一,成为老百姓买得起的商品。当时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4s店光靠卖一台车的进销利润就能盈利,所以也没有什么其他的经营项目。
有市场就肯定有竞争,产品的竞争,价格的竞争,服务的竞争等等。
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4s店不能靠单车的进销差来盈利了,迫于主机厂的任务,资金利息还款,每月的固定成本等压力,甚至每卖出一台车就会出现亏损,4s店不得不新增其他的项目来弥补亏损,从最初的分期,再到保险,装潢等,所谓的潜规则越来越多,但这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不抓附带衍生业务,企业就没办法生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大量的4s店倒闭,大量的合资品牌退出中国市场。
不得不说汽车这个商品从最初不敢想到努努力可以达到,从刚需到改善,从工具到面子,从代步到享受,4s店还是给消费者带来了专业性,可靠性,服务性。市场竞争最直接的还是价格战,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存在即合理,各行各业不都是如此吗。如果大量的主机厂经销商倒闭,行业又回到最初供不应求的状态,必然吃亏的还是消费者。
大型4S店肯定不是一直趋势,10年前的风光肯定不复存在;
但汽车生产厂依然强势,压库、人员、硬件、装修、设备配置一样不能少;
4S店管理良莠不齐,也出现各位说的服务参差不齐现象;
这几年大小4S店倒闭很多,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难处!相信评论也有很多自己创业的,试问创业或者开门做生意,不盈利那目的是什么?4S店现在年盈利20%就不错了,投资1000万,不一定能赚200万,不亏就万岁了!只是现在很多项目很透明,像保险大家身边都不缺乏,很多都知道其中的空间,车身价也很多4S甩库或者倒闭清仓,导致价格波幅比较大,等等因素,试问什么都要最低价大家直接坐车去工厂提车就好了,或者去X宝、拼XX买也是可以的!
很多人说这么困难就不要做了,倒什么苦水!
各位老板们、创业朋友们,你们行业竞争激烈么?如果激烈,为什么不转行呢?
最终结语:
你选择你看着顺眼的品牌和4S店服务就好,不诚信的服务意识不强的自然会失去你!
如果要品质好、服务好、价格低、效率快怕任何行业都有点难啊!
自助饺子店利润有多大
自助水饺的利润相对较高。
因为自助餐厅的成本相对较低,自助水饺只是其中的一种菜式,不需要专门的厨师,也不需要复杂的制作工序,因此成本也比较低。
而自助餐厅的人流量较大,每天可以制作大量的水饺快速售出,因此相对的利润也较高。
此外,自助水饺还可以进行口味的差异化,可以进行加价促销等方式增加收益。
总之,自助水饺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大,是一种较为有利可图的餐饮产品。
假设一份19元自助水饺包含10个水饺,每个水饺成本约为0.5元,总成本为5元。加上人工成本、租金和水电费等杂费,每份成本约为7元。 如果每份19元,减去7元成本,每份利润为12元。如果平均每天卖出100份,每天利润为1200元。但如果销售量较低,成本会占比更高,利润也会相应减少。
汽油车和纯电动汽车,产销量一样时,厂家哪个利润高
如果国家针对新能源的补贴依然存在,那么论单车利润还是纯电动车要高一些,如果取消了补贴那么燃油车利润更高。这主要是因为燃油车相比电动车拥有至少上百年的历史,其在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方面拥有绝对优势,而电动汽车才刚刚兴起几年时间,很多车企都是单凭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那股子精神去搞电动汽车的,还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
纯电动汽车制造成本中,电池组占据大约35%的比例,电机占据大约15%比例,电控大约占8%的比例,三者合计就占据了成本的50-60%,再加上车辆底盘、车身、车内组件、电子产品等占据大约30%以上的成本,按一辆售价10万元电动汽车来说,他的制造成本大约在8.5-9万元,而且这其中电池的价格波动很频繁,这就导致同样一款车,燃油版和电动版价格接近情况下,电动版在配置方面没有优势,要想配置看齐燃油版,那么价格绝对低不了。
反观燃油车,目前大部分车型的动力总成占成本比重降低到20%左右,再加上底盘、车身、内饰、各种税费,其单车利润在8-15%,当然鉴于很多车型普遍存在终端优惠情况,最终实际利润还会降低。电动汽车在销售期间需要考虑消费者接受能力,指导价不能定过高,主要是依托补贴生存,所以他的实际单车利润低于燃油车。
燃油车虽然在环保、节能方面不及电动汽车,但是其走过了上百年时间,他身上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不知道多少次的测试、优化才最终见到现在的样子,比如丰田的TNGA平台,他的目的就是尽可能降低造车成本,同时兼顾车辆各方面性能、参数的均衡、优质,这绝对不是一两年甚至一二十年就能够搞出来的东西,他是需要数十年的经验积累、数据整合、反复测试、不断失败、最终成型,我们看到的只是人家的成就,可成就背后的东西只有他们最清楚。燃油车就好比十年寒窗苦读终成名,没有之前那十几年时间的拼搏也就没有最后那漂亮的一击。
纯电动汽车虽然更加环保、节能,但是他的发展历程相比燃油车就太短暂了,很多车企其实就是把人家的电池买回来组装成品而已,属于一边卖一边研究,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很多时候只能充当小白鼠。而且大家不要被网络上所谓的电池技术的突破所迷惑,相比燃油车动力总成,纯电动车动力总成依然非常不成熟,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有一点,目前大部分电动汽车的很多零部件、技术都是舶来品,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并不多见,光是技术转让费也不低。
综上所述,燃油车近年来单车利润其实也在下降,毕竟竞争白热化、人工成本暴涨、单车价格不动情况下,利润严重缩水,但是相比电动汽车还是有一些优势。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及利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及利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