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是如何崛起的?

瓦剌的祖先是斡亦剌人,唐朝称为“蒙兀室韦部”,生活在漠北高原,受突劂和唐朝管辖。

瓦剌是如何崛起的

13世纪初,斡亦剌人迁徙到叶尼塞河流域,这个时候刚好是蒙古高原各部落为了统治权而相互征杀的时候。

公元1196年,铁木真联合克烈部,征伐篾儿乞部和塔塔儿部,斡亦剌部和篾儿乞部、塔塔儿部等十一部落共同抵抗铁木真的孛儿只斤部,但不幸被铁木真击败。

公元1201年,斡亦剌部又参加了塔塔儿、乃蛮等部落的联盟,推举铁木真的义弟扎木合为“古儿汗”,又被铁木真击败。斡亦剌部被迫迁徙到德勒格尔河一带。

(斡亦剌人)

公元1207年,在已成为“成吉思汗”的铁木真的不断打击下,斡亦剌人投降蒙古帝国,斡亦剌的首领忽都合别乞随着成吉思汗的大军一起征服了其他一些反抗的部落,被封为四千户。

元朝建立后,统治者对斡亦剌人一直采取拉拢手段,蒙古王室一直与斡亦剌贵族通婚。据《蒙兀儿史记》记载,双方“彼此互为舅甥,休戚相关,安危与共,非汉唐羁縻之策可比”。

斡亦剌人在元朝以前还是氏族社会,他们是在蒙古人的帮助下,直接跳过奴隶制社会,进入半封建半奴隶社会的。

元朝在斡亦剌部实行分封制和千百户长制度,改变以斡亦剌原有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性质。

(瓦剌大军)

元朝为了加强西北地区的管理,不断的从中原地区将大量农民和工匠迁到叶尼塞河流域,这些汉人传授了先进的科技知识给斡亦剌人,斡亦剌人也越来越脱离了原始生存状态,部族实力不断增强。

元朝被推翻后,元顺帝北逃,蒙古人还想着以漠北高原为根据地,恢复对中原的控制。但是在朱元璋的北征大军面前,这个梦想灰飞烟灭了。

在元顺帝死后,特别是明洪武七年北征后,明朝与蒙古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和平,以怀柔政策为主,希望分化北元各蒙古部落。

这种情况好景不长,在脱古思帖木儿汗继位后,明与蒙古的战火重燃。在明朝几次打击下,特别是洪武二十一年,明军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俘虏了脱古思帖木儿汗的皇子、皇妃以及宗室、士兵、人口十几万,脱古思帖木儿汗被杀,原来依附北元的各部落纷纷自立,形成了三个主要的势力。

脱(古思帖木儿汗)

这三个势力分别叫鞑靼、瓦剌、兀良哈,最初鞑靼实力最强大。瓦剌的主要组成是斡亦剌部,他们也乘高原无主之际四处发展,征服一些小部落,并逐渐向南发展,势力越来越大。

公元1388年,瓦剌支持的也速迭儿当上了蒙古汗,但五年后被额勒伯克汗抢走汗位,瓦剌的克呼古特-乌格齐哈什哈设计杀死了额勒伯克汗,掌握了蒙古实权。

(脱欢)

由于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中,鞑靼势力最大,鞑靼部的阿鲁台经常攻打瓦剌部,明朝利用这些部落的矛盾,让他们自相残杀。

瓦剌部后来出了一个伟大的首领脱欢,脱欢带兵击杀了阿鲁台和他的阿贷汗,立脱脱不花为贷总汗,完成了对鞑靼的反杀。

脱欢很猛,但他的儿子也先更猛。也先继承父亲的事业后,杀了贷总汗,立脱脱不花为汗,自任太师淮王,瓦剌的势力在也先手上达到了高峰。

(也先)

也先的势力扩大后,将目光瞄上了明朝。明英宗正统十四年,也先大举攻明,在土木堡俘虏了明英宗,兵锋直指北京。

但在北京城下,民族英雄于谦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也先,保卫了汉人江山。后来也先把英宗还给了明朝,这些事按下不表。

也先与脱脱不花虽然名义上是君臣,但一直勾心斗角。后来因为立太子的事,也先和脱脱不花产生的矛盾,两人兵戎相见,也先打败了脱脱不花,接着以追击脱脱不花的名义,出兵迫胁高原各部落,建立了东起兀良哈,西到哈密的瓦剌王国,"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

于谦死后,瓦剌为什么不卷土重来?

我估计当时的瓦剌人看到这个问题一定会表示我们确实想卷土重来去明朝抢劫,奈何有饿虎拦路,实在过不去啊!另外你还当我们是当年统一诸部的“天圣大可汗(也先)”时代呢?现在跑慢点脑袋都难保了!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一个事儿,土木堡之变中明朝的局域对手确实是瓦剌,但是整体对手其实应该叫蒙古诸部联军。也先是兵分四路进攻明朝,但东路进攻辽东的是名义上的草原共主、黄金家族后裔脱脱不花(鞑靼)和兀良哈部。而西路进攻甘州的是鞑靼部的阿噶多尔济。

中路那两支军队倒都是瓦剌人,但是进攻宣府的阿剌知院也不是也先的嫡系,他相当于是瓦剌部里的独立军阀。也先真正能掌控的军队就是跟他进攻大同一线的那些,说起来数量并不多。

其实这是草原上的惯性,多数有名的什么什么汗其实就是个盟主,不一定哪天就得被人挂掉。只是土木堡那阵子正好也先是盟主,但他的实力其实并不完全来自本身努力,是爷爷马哈木,老爹脱欢两代人跪舔明朝换来的。

在明朝的中前期其实有个挺好玩的规律,大抵以朱棣晚年做个基准线,往前推的话蒙古诸部谁在东边和南边铁定倒霉。那阵子明朝正好处于上升期,军事力量强大,骄兵悍将见树都想踹三脚,挨着这帮大爷基本就是挨虐。

但是朱棣开始对草原玩平衡战术之后这个局面就有了改变,在永乐年间东南方向的部族属于拼点子时期,可能明朝会跟你做生意扶植你,也可能看你不爽暴打一顿。也先的爷爷马哈木就吃足了苦头,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事儿没少摊上。

朱棣死后明朝开始失去扩张的欲望,草原的局势就又开始发生变化,因为明朝不再频繁出塞作战,这时候在东南边的部族就开始有便宜可占。没重大军事威胁的情况下,离明朝越近做生意就越方便,越境抢劫更方便。到了后来草原诸部彼此厮杀,争的就是谁能占住东南方,想来这也挺黑色幽默的。

明白了草原部族实力消长的问题,咱们也就知道瓦剌为什么能够崛起,归根结底他们的实力是来自明朝,明朝大量的物资输出成就了他们。然而土木堡之后也先同学干了一件很败人品的事儿,把所有人都给惹毛了。

首先他把名义上的老大脱脱不花给收拾了,可又没杀死人家,于是黄金家族的老大跑进了兀良哈的地盘,这两家暂时合流了。然后他在景泰四年告诉明朝找到了元朝的传国玉玺,老子要自己当大汗,你们把衣服器具给我准备好。

这下他算彻底捅了马蜂窝,他不明白汉人对于正统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于祖先遗志的尊重程度。那个传国玉玺正是朱元璋拼了老命都没拿到手的东西,引为平生三大恨事之一。你过来抢劫明朝可以叫入贡,你杀了官员明朝可以装不知道,甚至你俘虏了皇帝明朝也可以叫北狩,唯独你拿了那玩意儿不行!

明朝276年没有把西域纳入版图,是没实力还是不感兴趣?

明朝对西域感兴趣,但实力不足以征服。

洪武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更新了《皇明祖训》,将十五个国家列为“不征之国”。

这十五个国家,大致就是现在的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以及印度的东南沿海。

关于为什么不征讨这些国家,朱元璋在祖训中说的很清楚:北元才是大明的死敌,我们应优先解决北元。那些不征之国,都僻在一隅,打它们不划算。即便后世子孙要打,也应该在解决北元之后,再寻机攻伐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所以很显然,按照朱元璋计划,北元(后分裂为鞑靼、瓦剌)和西域(即当时的亦力把里汗国),都在明朝的必征之国范畴内。

既然“必征”,那为啥明朝却不打西域呢?

说白了,就是实力不足。

这里的“实力”,有两层意思。

一是西域的实力。

当时亦力把里汗国(其实就是蒙古的察合台汗国,统治者也是蒙古人)的实力,远不如北元朝廷。它对明朝的威胁也远不如北元。

而且,亦力把里汗国的统治者与北元方面也有矛盾。双方打了一百多年,形同死敌。明朝确实没有必要双线作战,给自己找麻烦。

二是明朝的实力。

其实我们知道,所谓的“祖训”。 从来都是废纸一张。当老辈的影响力不在后,后世子孙根本不会恪守祖训。

比如朱元璋强调过,安南(越南北部)是不征之国。可朱棣继位后,他还是灭了安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杜尔伯特旅游攻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杜尔伯特旅游攻略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瓦剌是如何崛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