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死很凄惨吗
1995年,张爱玲孤独的死在了洛杉矶简陋的公寓中,七天之后才被人发现。其实她的孤独,是从第二任丈夫赖雅死后就开始了。
1956年,刚来到美国几个月的张爱玲,得到了一个移民社区的写作奖金,于是她搬到这个写作基金会所在地,这里能给作家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创作环境。在这里,张爱玲认识了比她大29岁的美国剧作家赖雅先生。
两人结婚之后,张爱玲一直保持着剧本和小说创作,过着稳定普通的生活。不过,从1961年开始,厄运开始了。
赖雅不仅连连中风,1964年还跌断了股骨,躺在床上无法行动。张爱玲不得不一边写作,一边努力照顾丈夫。其中的艰辛我们大概也能猜测到,1967年赖雅去世,享年76岁。
我们无法猜测张爱玲的内心有没有解脱感,但是从她的表现来看,内心应该是很痛苦的。她愿意嫁给赖雅,一定是这个男人能理解她,能让她有安全感。而赖雅的去世,也让张爱玲失去了安全感,慢慢的开始封闭自己。
这之后,张爱玲开始离群索居,不愿意见人,就算是有人打电话她也不接,除非是提前写信预约好要打电话。慢慢的,张爱玲连写信也觉得是一种负担,除了和姑姑弟弟以及几个亲密的好友之外,她很少写信了。在生命中最后的20年里,张爱玲甚至连说话都很少,她似乎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了。
张爱玲的遗嘱执行人林式同回忆说,从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这三年半的时间,张爱玲平均每个星期都要搬家一次,这么算的话,三年多搬了180多次家。
(张爱玲与赖雅)
之所以会搬家,是因为张爱玲觉得有一种跳蚤缠上了她。张爱玲认为,这是一种来自南美的,非常小以至于肉眼看不到,而且生命力极其顽强的跳蚤。为了躲避这种跳蚤,张爱玲不断地搬家,随身携带很简单的行李,四处找汽车旅馆避难。甚至为了躲避虱子,她剃光了自己的头发,戴假发,每个月花200美元买杀虫剂,橱柜里到处都是。
也正是因为频繁搬家,张爱玲的行李被丢弃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孤独。
其实我们能看出来,张爱玲搬家,不是因为看不见的虫子,而是因为不安全感,因为敏感。
后来,医生给他开了药,治好了皮肤过敏,张爱玲也不用再四处搬家了。但是,在自己的单身公寓里,她依然不与外界接触,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张爱玲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就算不是凄凉,也绝对是孤独的。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自己的公寓中去世。后来,公寓的看门人发现她多日没有出门,于是报了警,人们才发现她已经去世多日。
张爱玲的晚年,内心一定十分孤独。
现实的状况肯定大致就是这样,家徒四壁,形影相吊,茕茕孑立,可是这样是不是就是很惨很凄凉倒不一定。我记得因为后来张爱玲的书在大陆解禁,而且名声重振,销量很好,所以颇有版税,所以她的“家徒四壁”并不是没有选择的结果。况且张爱玲建在的时候还有个弟弟,如果她真的渴望热闹的生活,我想应该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是我还是认为,这就是张爱玲对自己最后生活的选择。或许这并不是她理想中构想的生活的模样,但比起那些浮华喧闹然后费力去迎合自己不想迎合的人,张爱玲宁愿想要自己一个人呆着,苍凉寂静,克制坦然。所谓幸福,不就是求仁得仁?到最后,谁还能不死呢?活着时,尚不能事事如意,死后如何,就实在不必再费心去计较了吧。
死的凄凉,是有一些的,死后七天才被人发现,但是生平还是很棒的中国现在文学家,在学术和翻译外国作品上也有相当高的成就。
张爱玲的小说,与 冰心,丁玲作品,更具女性主义。把目光放在“婚姻,爱情,女人的挫折中。“在中国现在女作家中,没有一个能像张爱玲这样,怀揣着对经济和精神上的缺乏独立自主的女性的同情,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写作,通过一一系列殊途同归的可悲命运描述,揭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摧残,更将笔触深入到女性的精神世界,从女人的原罪意识处罚,对女性自身的人格弱点进行了思索与批判,开启女性批判立场。
以上为百度百科介绍我曾今读过《红玫瑰和白玫瑰》就是一个批判了男权社会中女性难以摆脱命运的悲剧人性。男人们永远将他们的道德限制和人格限制强加于女人,这就使得她们总是处在生存的困境中,无论如何努力,也是徒劳。正如书中说的: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所以最为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有这独特的女性视角,描绘出属于“张爱玲体“的文章,我们可以说她死的有些凄凉,但绝不算凄惨。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张爱玲是华人文学圈的一位著名作家,成名于上海孤岛时期,抗战末期与文化汉奸胡兰成有染,后遭抛弃;新中国成立后,张爱玲离开上海去了香港,后来辗转到美国从事写作,直至去世。
关于张爱玲晚年生活的传言很多,其中有太多的错误信息,有的错的非常离谱。比如有媒体说张爱玲晚年生活拮据,入不敷出,不得不“像狗一样工作”,这就涉及到人身攻击了。其实张爱玲自自从到美国后,为港台和美国等地出版机构和影视公司撰写剧本、小说,版税非常高,其生活水平也非一般人可比。
张爱玲的第一部小说集《传奇》
但张爱玲是个比较敏感和神经质的人,她不愿与人交往,喜欢独居,我们从她的文字里即可看出。张爱玲晚年一直在搬家,据说至少几十次,她自称是躲避一种虫子,但我个人感觉她是在躲避人,躲避熟悉的人。
1992年初,张爱玲在洛杉矶签订了一份遗嘱,大体内容是所有遗产都留给朋友宋琪夫妇,死后不要举行悼念仪式,指定林式同为遗嘱执行人。
这位林式同是张爱玲朋友的朋友,是一位与文学毫不沾边的土木工程师,因为也住在洛杉矶,所以张爱玲的朋友委托他照顾一下张爱玲。张爱玲不喜与人交往,所以林式同和她接触也不多。1995年9月8日,林式同接到洛杉矶警察局的电话,告诉他张爱玲在寓所去世,死因是心血管疾病。
1961年10月,张爱玲在台湾与友人合影
据林式同回忆,张爱玲躺在一张行军床上,瘦的出奇,但非常安详。张爱玲遗体只有林式同、房东、警察和殡仪馆人员见过,也没有照相,所以一切都以林式同的回忆为准。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张爱玲也是如此。我觉得,张爱玲之死不应该称为凄凉,而是尊严和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