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现代短诗
以下是两首关于夕阳的现代短诗:
01.旭日用光焰赶走了黑暗,夕阳用余辉映红了晚霞。——顾城 《生命随想曲》
02.金亮的太阳,收起最后一缕浮光,沉入晚霞的海洋。渐渐暗淡的幻想,就像夕阳,还燃烧在远方的村庄。——顾城 《夕时》
夕阳与晚霞有什么不同
1、定义不同
晚霞:晚霞是指傍晚日落前后的天边出现的五彩缤纷的彩霞。晚霞的形成都是由于空气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
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本身是不会发光的,但由于它们散射了太阳光,使每一个大气分子都形成了一个散射光源。
夕阳:指傍晚的太阳;也指山的西面;另外还用以比喻晚年。由于接近黄昏时,夕阳通常为橙红色。
2、出处不同
晚霞:曹禺《雷雨》第一幕:“她觉得自己的夏天已经过去,生命的晚霞就要暗下来了。”
夕阳:冰心 《寄小读者》二二:“每天黄昏独自走到山顶看日落,看夕阳自戚叩落亚的最高峰尖下坠,其红如火!”
3、形成原理不同
晚霞:晚霞的形成是由于空气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微粒,就会发生散射,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本身是不会发光的,但由于它们散射了太阳光,使每一个大气分子形成了一个散射光源。
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的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散射出来,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颜色的光透射能力很强。
因此,我们看到晴朗的天空总是呈蔚蓝色,而地平线上空的光线只剩波长较长的黄、橙、红光了。这些光线经空气分子和水汽等杂质的散射后,那里的天空就带上了绚丽的色彩。
夕阳: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
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谢题主邀请:我来谈谈夕阳与晚霞有着不同概念,1夕阳红就指太阳落山時变化,有句古语叫"夕阳无限好″就是形容太阳落山时的美好红光,宋代诗人李觏的一首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己恨碧山相阳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所以人们根据天气落日的美景,就出此形容词,"夕阳红″是指太阳落山時的美好比喻,2:晚霞:是指太阳落下山時余辉就叫晚霞。唐代李商隐的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西落太阳后出现的五彩霞光,晚霞是太阳落山時的光线反射作用,大气层中就出现了落日佘辉的美景一一就叫″晚霞”。
夕阳,傍晚就要落山的太阳。有首歌就叫:最美不过夕阳红。傍晚,将要落山的太阳为什么会是红色的?与大气层有关,大家知道,地球被几百千米的大气层包围着。阳光在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和悬浮的微尘会使太阳光发生散射,分别称为分子散射和瑞利散射,散射的结果是使光线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牛顿最先用实验证实白色的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不同的色光 波长不同,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各种色光的波长依次减小。无论是分子散射还是瑞利散射,对波长不同的色光散射程度不同,波长越短,散射的越厉害。因此,在太阳光中,对蓝靛紫光的散射强度大于对红橙黄光的散射强度。中午,阳光近于直射大地,需要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最薄,大气层对阳光的散射强度最低,所以,看着太阳是白亮的。得幸亏被大气层散射了一些,否则,传播到大地的太阳光,人眼根本就承受不了。傍晚,阳光近于沿地球表面的切线传播,需要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比中午时的三倍还多,大气层对阳光的散射程度要强烈的多,蓝靛紫光更多的向其他方向偏离,传播到大地的红橙黄光相对更强,所以,太阳呈现红橙色。
太阳下山前后,如果空中飘着云或含有较多的微尘,太阳光照在上面,被反射、折射、散射,就会散发出以红橙色为主(因为这时的太阳光是以红橙色为主的),还可能伴有其他色光的光线,看到的西方天空呈红橙色,而云(不仅西方,也可是东方被照到的云)是五彩斑斓的,这就是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