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哪些印象深刻的打油诗,打油诗算得上诗歌吗

我把+++的诗全部看完了,无数遍,有些诗全会背下来。给人带来了坚强的意志力。所以我得出了一个真理。
世人皆知黄金贵,
中华文化赛黄金。
纤笔一挥將士动,
文笔一点百万兵。
当蒋介石委员长,
把中国大军阀收买后,大军阀:叫蒋介石收买小毛贼?他不干,以杀头为快,咱现在百万雄师,黄金无量?
+++一听好恼:你人不可小看,车不能大量,黄河水不可用斗量,你百万雄师,我终身不配枪。
你黄金无量?我终身不摸钱。用我肚里的东西打败你蒋家王朝?啥东西?巜文房四宝》

八十年代期间,一些广告商为了推自家的优质产品,不管是什商品,都要画上一个穿着暴露和性感的美女,如一家卖橡胶轮胎的商店就画上一个美女来招引顾客,有人就给它配上一首打油诗橡胶轮胎,

攀登美女。

虽然风马牛不相及,

倒也相映成趣。

既是货真价实,

又是童叟无欺。

何用强求美女,

同顾客眉来去。

寒冷的冬天你是怎么愉快地渡过的

来一首打油诗助助兴

【酷冬】

素染光枝一叶落,躬腰双手抱胳膊;

鼻涕顽皮嘴上走,哈呼吃力吐烟朵。

牙齿哆嗦不听言,见面招呼抖声连;

姑娘爱美穿短裤,小伙薄衣紧握拳。

赖床学童不早起,暖窝憋尿最为难;

厨房清静不见火,快递美食送上门。

人生应该有七个境界的句子图片 - 句子网

打油诗既幽默,又风趣,还通俗读来也是朗朗上口。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语言机巧。一般的平民百姓都能信口开河,吟上一首来调节生活趣味。反映现实生活的乐趣,情调,人情世故,不失民间的一种通俗诗体。即然称其诗,就是一种生活通俗诗。麻雀虽小五脏齐全,好的打油诗乃然可以称得上风雅美妙。

唏哩哗啦下雨,叽哩呱啦说话。

说它傻不傻呀,鸟儿蹦跳跳哪。

不急不急先歇,不行不行快抓。

天睛便不见拉,下雨虫儿多啊!



这首打油诗如儿歌,似山歌,又像寓言。下雨了本该要避雨,这鸟儿反而去捉虫子。这不是它们笨,而恰恰是它们生活的智慧。因为下雨虫子翅膀带水,飞不动正是抓捕的好机会。虽然不知作者是谁,由于附有哲理不失生活气息,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山高路远皇帝远,自在深山开荒田。

起早摸黑没人管,山泉当茶野果饭。

开开心心伴太阳,唏哩糊涂自个忙。

来春可种自个田,等待来年丰收年。

这是一首旧社会反映大都数农民自嘲,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通过自力更生,希望过上自己想要的安稳日子。通俗易懂的打油诗也把生活中的朴素思想,勤劳场景,表现出劳动人民的真善美。打油诗不仅仅普通人写,就是真正的文化人,诗人,社会上层人士都有即兴之作而不失风雅美……

我读过: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呢,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还读过:这个女人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养个儿子会做贼,偷得蟠桃供母亲。相传,一次纪晓岚为一个朋友的老母祝寿,当即作诗一首,劈头第一句就说:“这个 老娘不是人”,四座宾客都吓了一大跳,纪晓岚却不慌不忙,又念道:“九天仙女下凡 尘”,大家松了一口气,鼓掌叫好。纪晓岚又念下去:“生个儿子却做贼”,宴会主人脸上勃然变色,四座咋舌,不敢言语,哪知纪晓岚又从容地说:“偷得蟠桃献娘亲”,一众开颜,欢笑举杯。

个人拙见,打油诗算得上是诗歌。打油诗,一般就是民间比较押韵的口口相传的诗歌,比较通俗易懂,没有上升到很高的文学层次。诗歌,这个定义也算宽泛,例如诗经等,就是听起来很舒服,读起来朗朗上口等。总体说来,都属于诗词歌赋,到了现代,格式上已经不是规定的特别死,于是散文诗,近现代主义诗歌大量出现。

天道做人的七层境界经典句子

第一层:庸人。

明明没有翅膀,却想一飞冲天,结果摔得粉身碎骨。

第二层:聪明人。

聪明反被聪明误会。成能成在审时度势,擅于借力,败就败在眼界太窄,格局太小。

第三层:忠厚人。

要成大事,除了高人指点,关键得靠自己的认知与作为。

第四层:人精。

于所经之事,步步为营;于男女之情,冷眼观之。

第五层:实在人。

实在人,从不痴心妄想,踏踏实实做事,诚诚恳恳为人。

第六层:明白人。

更高级别的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第七层:自在人。

肥浓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孔子的“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种什么境界

完整的话出自《论语·学而篇》,全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不能割裂开来去理解,而是要作为一个整体去领悟其精神实质,孔子通过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陈词”为弟子们释疑解惑,春风化雨般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在这段话中孔子隐圣同凡现身说法,其目的在于劝人勤学,步步为营步步进阶,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至圣境界。

对这种境界的理解虽众说纷纭但大致最终还是殊途同归、万法归宗。简而言之有这样两层意思:

一是大道至简。

这种境界说到底,就是一个完人的境界,“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是指顺从自己内心去做想做的事情,这样由内而外的行为不用多想就自然而然符合法度。大道至简,简单的说就是指个人内心修炼已至化境,对“天命”的理解已“内化于心”,故一切所思所想所为都是这种精神“外化于行”的自然流露,顺从自身内心和顺从外界自然是合为一体不分彼此,到这一层境界的人,明心见性,其心纯净无瑕,不受外物所污,不受外界所惑,唯此方可得“大自在”,与佛家所云的“方证菩提”意思相近。

二是学而致之。

这种境界的到达的“路线图”孔子说的也很明确,不是到了七十岁就无师自通自然“如神附体”,而是一步一步的积累和修炼才可以达到的,圣人如此,凡夫切不可曲解此意。所谓的“大自在”并非是无所顾忌的为所欲为,否则结果只能是“自由早晚乱余生”。其路径是并非是“生而知之”,而是经过“学而知之”再到“学而致之”,勤学是唯一的途经,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勤力奋进,从“道法自然、师法造化”入手,不断的修正自身的思维和行为“轨迹”,从四十岁之前的“修境”再到五十岁时的“悟境”直至七十岁时才能“证境”。

这种超凡入圣的境界不是虚无的“空中楼阁”,只有不断的勤修苦练方可“水到渠成”,否则就落入了每每被人诟病的“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的这个俗套,沦落为这样的“套中人”,与圣人之所言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孔子作为当时的成功人士,他的言行代表了整个封建社会的上层的言行。也为这些上层人士所学习。


他提出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也是孔子在四处游学,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后,而对当时人们的一个总结。

这几条的解释应该是环环相扣的,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七十岁就是高寿了。

三十而立,指的是三十岁是一个人生分水岭。到了这个岁数,人就应该有立身之本。目标就已经确立了。

四十不惑,到了四十,人就不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疑惑,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习惯,性格,为人处世之道了。

五十而知天命,在当时社会形式下,人们普遍相信命运。到了五十岁不管混的好坏,就要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今生的命运是前世的报应。不要怨天尤人了。

六十耳顺,到了六十岁要对别人说的话自动过滤。多听顺耳的话,不顺耳的话别往心里记,不要给自己添堵。

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了,已经是高龄了。尽量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要不超出规矩,保持身心愉悦。

人生应该有七个境界的句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