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周某某真的成了网红,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华姐观点】如果周某某真的成了网红,对社会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周某某在2012年他因盗窃电瓶入狱,然后出来后又多次入狱,这次4月18日出狱后,记者采访他,说:“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做生意又不会做,就是偷这种东西,才可以维持生活”!而且还声称,监狱里的狱友都是人才,他很喜欢狱中的生活!
还在坚持说要偷东西,这样的人,早晚还要入狱。
二、有人利用直播催生他成为“网红”
在抖音里看到,不少主播假装带着++,有人当记者采访“演员”。
“说,为什么当主播。”
“没有钱啊。”
”那可以偷电瓶啊。”
“偷电瓶这方面,是不可能偷的。”
“偷是违法的,我们又抱不动。”
“当主播的感觉比偷电瓶好多了。”
这些主播已经开始模仿周某某的口气以搞笑形式演绎他说的话,目的也是为了来收获流量,但在无形中,会将这位偷窃者助推为“网红”。
三、网民们注意,不要再开他的玩笑了
樊登说,“互联网有句话,别被网民玩坏,就是你一旦成为大家开玩笑的对象,你想不红都不可能,很多人会在这件事上添砖加瓦,让这件事变得好玩。”
因此建议网民们要注意,保持警醒的态度,不要再去因为好玩而用各类的方式演绎这段周某某无知无耻的“名言”。
一旦这种三观不正的人成为“网红”,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他会影响到很多每天看手机的年轻人,儿童,会让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的。
综上所述,还请网民们注意,不要再用玩的态度助推这位周某某成为“网红”了。
周某某最近在网络上可以说是名声大作,无人不知,其原因是在2012年他因盗窃入狱,此前因盗窃入狱数次。在记者采访他时,他这样说:“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地,做生意又不会做,就是偷这种东西,才可以维持生活”!而且还声称,监狱里的狱友都是人才,他很喜欢狱中的生活!
4月18日,周某出狱,30家网红公司闻风而来,出巨额签约费,想要包装周某成为网红,从而为他们带来利益!
1.如果周某真的成为网红,以他原有的观念,势必会影响当下年轻人的思想,价值观和人生观!因为年轻人脑袋热,叛逆,思想不成熟,不稳定,尤其崇拜一些社会大哥,暴力,以及他们认为的一些比较牛的人和所谓的“豪言壮语”!
2.事物都有个两面性,如果周某能够做网红,对于他本人来说也算是好事,至少不会再去干违法乱纪的事情,如果真的改过自新,也可以把自己当做活教材来警示和告诫年轻人不要做违法的事情!
话说现在的网红公司为了利益也是不择手段,套路无所不用其极,网络环境也是一片混乱,确实存在不健康的一些因素!希望网上能多一些正能量,多一些积极向上的因素!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我认为周某某的热度很快会下来。
周某某火了,尤其是那一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更是点睛之笔,他的火,其实是人们对当前社会生存压力的普遍焦虑和对现状深感无奈的一种吐槽,更多的是一种大众自我情绪的宣泄,周某某更像是一种符号,引流作用并不会像预期那样强劲。想签约他的公司表现出一种对金钱病态的追求,希望通过目前的热度快速变现,这种饥不择食的背后其实也正反映出很多网红公司对自身发展的一种焦躁,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网络环境看,三观不正或者哗众取宠将更加没有市场,屌丝逆袭的套路大众也不会轻易相信,周某某的再造人设套路有限,很容易挖掘到底,不可能带来持久变现,一旦热度稍微减弱,网红公司肯定会迅速撤走。更主要的是周某某一旦一夜暴富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不好的榜样作用将是巨大的,各级监管部门不会坐视不管,所以我觉得他应该不会持续热下去。同时,从其家人的反馈情况看,他和家人更倾向于选择趋于常人的生活,广大网友应该保持克制,给周某某一个平静生活的空间,不要因为自己想看瓜,打扰人家的生活。
周某某的走红并不是因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他代表的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我们不应该把这种毁三观的事物搬上荧幕,败坏风气。给下一代的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视频加载中...成为网红,就能对社会产生影响了?是不是把网红这个概念想偏了,窃格瓦拉出狱后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经过改造而改过自新的人,并不是说一个明星!
专家曾说,是不是中国的“崇拜”出现了问题,小孩子的梦想不是当科学家、医生,而是要当网红。现今社会的评判标准出现了问题。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是惯的,谁惯的?网友惯的,全国人民惯的,人民的消费习惯和喜好发生了变化,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天天捧着手机看这直播,那直播的,好像每天忘记了身边的亲戚朋友。
所以这种网红让我们缺少了情感,而把更多精力投放在网络上,长此以往,那么中国的发展就会出现偏移,所以大家要及早醒悟,多跟亲戚朋友交流,不能忘了“情感”!
关注我,更多新思维@Thinkmore
动不动就有刺杀普京的新闻,普京的保镖多吗
普京的保镖当然多;如今大国的领袖都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所以每个国家的元首都是受严密的保护,当然需要很多的保镖。。。
这位霸气的总统本身就是以为资深特工,
大学毕业以后在克格勃任职(前苏联的间谍组织),后又担任过保镖。所以自身就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对自身的保镖要求肯定严谨。。。
每个国家的元首身边都有很多的保镖,以及各种面对刺杀的应急预案!不过身边保镖的多少,也要看场合;在室内还是室外,参加会议还是跟公众见面。。。当然我们只能看到明面上的,比如随行人员车队什么,暗中的人员我们就无从了解,毕竟这是一个国家的机密!
作为一个战斗民族的首脑,能躲过一次又一次暗杀,保镖肯定是身经百战的战士,传说他的保镖配备的武器也比之前的总统有很大的进步,其次还有统一配备的久尔扎9mm++,能打穿防弹背心和汽车外壳,那随行的车队里不知藏着多少秘密,都是给杀手准备的,足够应付突发事件,那些人听说都吃过提高人体机能的特殊药物,身体素质和警惕性不是和常人可比的………
普京的保镖,往少了说有百十个左右。往多了说,有五万人。再往大了说有三十五万之众。再往海了说,有一个亿。
普京曾经荣登美国《外交杂志》之“全球暗杀目标榜单”亚军,仅次于美国扶持起来的阿富汗傀儡政府总统卡尔扎伊。自1999年12月31担任俄罗斯总理以来,有资料可查的刺杀普京的计划就有八次。第一次是普京刚刚接过叶利钦权杖的时候。2000年2月20日,普京的人生导师索布恰克因心肌梗塞于加里宁格勒去世,普京前往吊唁。曾经被普京痛打的车臣分裂头子巴萨耶夫通过秘密渠道发布悬赏令,以250万美元的价格求购普京人头。他们的计划是在普京前往加里宁格勒的途中制造混乱趁机下手。俄罗斯情报部门得到消息之后,将普京沿途经过的地方布满了警察、保安和士兵。最后++++并没有发起刺杀行动,原因除了安保措施太过严密之外,估计和价格太低有关——萨达姆的人头还值2500万呢,250万买普京人头太少了吧。
第二次是2000年8月前往雅尔塔参加独联体峰会时,车臣极端分子伙同中东恐怖势力策划袭击普京车队。被俄情报机关提前抓获。普京回国后,两名车臣人开车意图撞向普京的座驾,被普京的保镖开车撞翻。
第三次是2002年1月10日出访阿塞拜疆陷遭炸弹袭击。
第四次是2002年2月6日一个疑似精神病人开车撞击克里姆林宫围墙,被抓之后高声大喊:让普京来见我,我要拧下他的脑袋。调查之后发现,这个家伙之前已经有过一次开车撞击克里姆林宫围墙的前科,当时觉得是个疯子就没把他怎么样。第二次被抓之后,他获得了去精神病医院长期治疗的机会。
第五次是2002年11月份,一个暗杀组织长期尾随普京车队,在普京回家的必经之路上偷埋了40公斤的爆炸装置,后被俄罗斯情报部门破获。
第六次是2003年6月23日,普京车队在经过圣彼得堡市的一座桥梁之前,俄罗斯警察在桥下发现了一袋人工炸弹。
第七次是2003年11月,普京准备访问英国。当时正是普京整治寡头势力的时候。某位寡头派了两名特工前往英国伦敦,联系上了流亡英国的利特维年科和别列佐夫斯基,让利特维年科安排车臣狙击手在必经之路上埋伏普京,同时让别列佐夫斯基提供资金支持。后来利特和别列将这两名特工卖给了英国军情五处,因为他们已经获得了在英国的政治避难,不想牵涉罪案。
第八次是2004年9月18日,一个瘾君子被人以1000美元的报酬收买,将两辆载有自杀式炸弹的汽车开到了莫斯科市中心,准备埋伏普京。也被俄罗斯安全部门查获。
未经披露的应该还有。普京之所以能够屡屡逃脱暗杀,除了他自己出身克格勃养成的机警习惯原因之外,庞大的保安队伍也是重要原因。前面说了,他的保镖少了有百十个。由于暗杀事件的增多,普京的保镖人数已经由原来的十五个增加到了一百五十个。这群人主要分四组,一组西装墨镜,贴身携带武器和折叠式防弹挡板,是普京的最后一道防线;二组是着便衣混迹于人群,严密监视周围人群,能及时发现可疑人员,不动声色的下他枪再拷他手腕;三组在人群最外围,像路人甲一样筑起外围防线;第四组则是神出鬼没的狙击手,埋伏在高处,随时准备击杀++++。
这些保镖总体上算是普京的贴身安保力量。但是他们主要是防止突发袭击的。一个国家元首如果仅仅是依靠保镖的临场发挥,那么他逃得初一逃不了十五。所以,防患于未然就尤其重要。这个任务就交由俄罗斯庞大的安全部门了。他们会时刻注意国内国际形式,对普京将要前往的地方做充分的调查分析,该地方的人口结构、民族成分、宗教习惯都会被他们调查个透彻,甚至历史上发生自然灾害(台风、地震、洪水)的时间表他们都要掌握。可谓真正的防患于未然。根据统计,俄罗斯国家安全部门的从业者超过五万。
佐洛托夫
那三十五指的是由普京的克格勃同窗佐洛托夫直接领导的俄罗斯国家禁卫军。佐洛托夫曾经是克格勃第九局的人,对普京可谓忠心耿耿。由他领导的这支军队,只听命于他和普京,议会都难以节制。一旦俄罗斯国内出现大的叛乱,这三十五万大军就是保卫普京的最强力量。而上面提到的普京那一百五十名贴身保镖,就是由佐洛托夫亲自筛选的,筛选标准里面有一条,就是谁能和佐洛托夫对视超过六十秒,不眨眼不回避,才算过了心理关,然后才能进入后续的格斗、枪械训练,再经过层层淘汰,留下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当然说到底,一个人的安全并非主要靠外界保护。最终能保护他性命永远都是他自己。卡扎菲和萨达姆身边都曾有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亲兵,但是民心尽失的他们最后也难逃众叛亲离。就如同俄罗斯那句谚语说的——命中注定要绞死的人,他是没有机会淹死的。普京的绝对安全,靠的还是占俄罗斯人口70%的支持者。俄罗斯人口1.4亿,按比例算刚好一个亿。普京确实损害到了很多人都利益,但是受益于普京的人占了大多数,这个大多数才是普京最牢靠的保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