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是什么颜色
表色的衣服
因为演員所饰演的角色大多是穿一种表色的服装,所以称为青衣。在南方称为正旦。青衣饰演的人物大多是地位卑微的女人,这些女子家境不好、命运不好的苦命孩子。这类角色都是端庄大方,严肃正派、贤妻良母贞节烈女类的人物。她们大多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程派戏较多。我们从她们的服装
青衣并不是什么颜色,而是一种行当上的称谓。
青衣是传统戏曲京剧对淡妆旦角的一种称呼。而在古代说的青衣是指穿黑色衣服的奴仆
旦角可以穿各种颜色的服装。但奴仆由于属于贱民只能穿黑白两种颜色的衣服,其中黑色的属于高等奴仆。
青衣乌帽的典故
解释: 青衣:自汉以后即为卑贱者之服;乌帽:乌纱帽,本为官帽,隋唐以后流行于民间。平民的衣着。
语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平民的衣着。典故出处: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忠烈青衣乌帽。"
《南史·达奚武传》中的记载有关青衣乌帽的典故。
公元556年,北魏灭亡,北方的达奚部落族人迁至南方,其中包括达奚武。他们的风俗习惯与南方的人们有所不同,其中包括穿着青色长衫和戴着黑色乌帽。当时,南方人对于这种打扮感到非常陌生,并认为达奚部落族人穿着青衣、戴着黑帽的样子很奇怪。因此,人们开始以“青衣乌帽”来形容他们,用以指代北方人的穿着和外貌。
此后,“青衣乌帽”逐渐成为一个典故,用来描述人们对于不熟悉的、与自己习惯不同的事物的陌生与不解,也等同于对于外族或外来人的称呼。
这个典故在中国的历史文献和文化中广泛流传,并成为了一种固定用法和比喻方式。
“青衣乌帽”是一句成语,用来形容有才能但地位低微、不得志的人。这个典故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范雎是秦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因为他的才能和智慧,深得秦昭襄王的赏识。范雎原本是魏国人,在秦国效力之前,他曾被魏国宰相魏齐(魏昭王)羞辱和折磨,还被处以宫刑,成为一名奴隶。当时范雎穿着青衣(奴隶的服装),戴着乌帽(仆人的帽子),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后来,范雎得到了秦国的赏识,最终成为了秦国的重要官员。当时的秦国非常强大,范雎也因此得以报了当年的仇恨。范雎利用自己的才能和地位,成功地报仇,使得当年折磨他的魏齐自缢而死。
关于“京剧”的诗句有哪些
赞美“京剧”的诗词如下:
1、无人送半臂,子京剧可慕。遂中庶人风,两肩如渍醋。——《肩痛》【当代】钱钟书白话释义:没有人送我半个臂膀,所以我非常羡慕京剧里的人。于是我受了风吹,现在两个肩膀酸痛得好像沾了醋。
2、西江月·京剧老生潇洒轩昂飘逸, 行云流水涌泉。 放收吐纳重尖团,气韵声腔展现。谭马麒杨奚李,戏迷票友科班。素装彩扮聚梨园,酣畅淋漓咏叹。白话释义:唱戏的人气宇轩昂衣服飘逸,动作如行云流水,声音收放气息吐纳,将京剧中的气韵声腔展现的淋漓尽致。各个学派谭马麒杨奚李,票友们对戏剧简直痴迷,梨园里大家穿着戏服化着妆,唱戏唱的是酣畅淋漓。
3、七律·赞京剧操琴司鼓奏皮黄,字正腔圆韵味香。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须生花脸朝靴厚,老旦青衣水袖长。京剧奇葩天下秀,明朝国粹更辉煌。白话释义:唱戏时弹琴击鼓,戏文是字正腔圆,韵味十足。戏子念白时声调抑扬顿挫,强调那是委婉动听,还透着激昂心情。小生老生和花脸穿着厚底靴,老旦青衣甩着长长的水袖。如今的京剧在天下都是独特的,而明朝时的国粹历史更加的辉煌。
4、浪淘沙·京剧铜锤花脸锣鼓起风云,虎啸龙吟,黄钟大吕荡乾坤。律卷轰雷惊耳聩,伟岸雄浑。唱念透千钧, 高亢低淳,氍毹天地展昆仑。声畅腔浓音韵美,若品甘醇。白话释义:唱戏时敲锣打鼓,好似风云变幻,虎啸龙吟,钟鼓喧天,震耳欲聋,声音雄厚韵律十足。唱念做打透着力量感,高低起伏,将天地历史故事展现出来,京剧人声腔优美,音韵十足,听起来就像是在品尝美酒那样享受。
5、一从理京剧,万事皆容易。——《洛阳主簿叔知和驿承恩赴选伏辞一首》【唐】刘长卿白话释义:要是和唱京剧相比,那么其他所有的事情都算得上是容易简单的了。扩展资料: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称占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京剧舞台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现的。京剧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当中人的本来面貌出现的,而是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在化妆、服装各方面加以若干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