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如果不闭关锁国,国运还能持续多久
笔者很荣幸来回答你的问题。首先历史没办法重来,假设的前提只能得出虚幻的结论。这里我把问题理解为,闭关锁国是造成满清灭亡的主要原因么?笔者认为不是的,主要原因是农耕文明远落后于工业文明,若无法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落后灭亡是必然的。
闭关锁国这个词其实明清是没有的,是我们近现代时回看历史从国外引进的词。所谓闭关锁国其实是指明清时执行的海禁国策。
说起海禁国策是从明初就开始了,洪武时期就有明令,片板不能下海。大明律也有海禁的条文。而在此之前的唐宋元都有负责跟海外做贸易的市舶司。
可能很多人会误解,整个明清时期都闭关锁国完全不跟海外没有任何来往。其实并不然,明清大部分时间跟海外还是有来往的,只是各个时期的限制不一样,有紧有松罢了。
海禁起于洪武,永乐年间下西洋就事实开禁了,后来明中期嘉靖年间倭寇横行,又严了。倭寇削弱以后又逐步开禁。到了清初期到康熙初年,因为台湾被明郑占据,为防明郑沟联边民袭扰,实行了最严厉的海禁政策,这时期达到了海禁的顶峰,离海岸线几十公里都要坚壁清野,这才是真正的闭关锁国。可1683康熙二十二年++++后,就逐步放开了。到乾隆年间大幅收紧,只允许广州十三行通番贸易,大大地限制了与西方的交流,直到鸦片战争。
可以看到,明清与海外的交流并不是完全中断的,明朝时期海外的交往多是和日本,南洋各国的贸易往来,没有碰到比我们发达的文明。但是乾隆后期到嘉庆道光年间,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我们在广州的口岸是能接触和感受西方巨大的变化的,不说别的技术,单是坚船利炮的出现就足够震撼了。可清朝统治阶级视若无睹,麻木不仁,带着谜之自信天朝国威,鄙视着工业革命的技术,丝毫没想着已经落后了,要赶快跟进。
其实如果能意识到要跟进,时间还是够的,可我们竟是冷眼旁观工业革命近百年,直到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大清已经病入膏肓了,才想起要跟进。于是才有了救亡图存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可惜已经无可救药了。
所以满清的失败并不是闭关锁国所导致的,而是一个处于农耕文明鼎盛时期的王朝对工业文明先进性的无视和鄙夷,就注定她会被工业文明所淘汰,这是历史的大趋势所决定的。
满清天然就会闭关锁国的,怎么可能不闭关锁国呢?问这个问题的人太不了解满清了,满清是怎么给推翻的?是被主张共和的革命党人推翻的,共和思想怎么来的,是外来输入的。如果满清不闭关锁国,共和思想如潮涌入,满清赖以维持其腐朽统治的封建专制思想就会土崩瓦解,你让满清去哪里领盒饭!好在现在已经推翻满清的腐朽统治已经超过一百年了,所以你现在问这种问题,不会有压力。但如果你回到满清统治时期,尤其是所谓的糠稀盛世时,问这种问题,抄家灭族,杀头掘墓那是注定的!
清政府如果改革开放,吸收借鉴西方的科技,积极融入世界,很有可能变成东亚首屈一指的强国,因为清政府有广袤的领土(1840年之前达到1300多万平方公里),大量的人口(四万万人)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半数白银流入中国),完全足以撑起一个大国的伟大梦想,不过清政府有可能被推翻,融入世界意味着顺应当时的潮流,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强大起来之后必将跟清政府产生矛盾,最终的结果可能类似英国,变成君主为虚的君主立宪国家
其实清朝政府闭关锁国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当时的经济、交通、政治制度的制约造成的,大清朝廷也有洋人做官,广州成为洋行,可以和外国人做生意,这也说明清政府不是一味闭关锁国吧!
当清朝还在实行传统的耕作,用古老的作坊进行社会所需的工具造作时,外国的科技已经突飞猛进,在洋人的眼里,清朝生产出来的东西就是垃圾,他们不会购买中国的玩意带回去,而他们先进的东西中国人也一时不会吸收,所以大家相见也只有蹬鼻子吹眼睛,谁也不买谁的账,这生意如何做起来?
纵观中国历史,自秦始皇至清朝,除了汉唐开通丝绸之路,国运较为强盛外,其余朝代也是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维持体制。政通人和,国运就长久。
闭关锁国也罢,开放也罢,国运的好坏掌握在统治阶级的手里。政治制度是人制定出来的,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民安居乐业,国运就昌盛,自然也就能长治久安。
清朝统治到了中后期,八旗兵已经丧失了问鼎中原的气势,腐败透顶,几乎没有半点战斗力。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让全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小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清朝根基被动摇,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闭关自守,还是实现开放,覆灭是早晚的事。再说,如果不是和洋人相通,外国先进的思想涌入,让国人清晰了头脑,也许闭关自守清朝还可能多呆几年。
我其实非常讨厌说这些话,但是既然问了,我还是给朋友们普及一下历史基本知识。
首先,历史不能假设,没有如果。因你的假设不但会起蝴蝶效应,产生无数种不可控的因素,而且你的假设还没有意义,毕竟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
其次,中国的落后不是因为清朝,不是因为乾隆,不是因为慈溪,决定历史的发展有多方面因素,不能片面看待。而真正促使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王朝后期腐朽没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就让我们失去了大航海的先机。
最后,我更要着重说明: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民族构成了一个中华大家庭,各民族应该秉承这团结的基础上不计前嫌,共同地为这个国家创造贡献。看待历史,研究历史要有理性,绝对不能带走任何民族偏见,只有这样我们给后人留下来的才是一个健康的历史氛围,同时更提现了汉民族博大的胸襟。
有关这些内容,我已经在我的头条号里发表过多次了,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关注。
有人说“人到中年,生死很近,一生很短”对此你怎么看
人到中年,生死的确很近。人这一辈子,短短几十年,总感觉时间过得太匆匆,三十岁前,忙着玩,忙着读书,忙着恋爱,忙着结婚……忙着忙着就三十而立了,然后一边忙着挣钱养家,一边又感慨自己开始奔四了。忙着,感慨着,四十,已悄然而至。
四十岁,不管你接不接受,你都已步入中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年人。
人到中年,你会感到身体的很多变化。紧致白皙的肌肤,什么时候变得松弛蜡黄,黄褐的斑点星罗棋布;灵活苗条的身子,什么时候变得笨拙臃肿,脂肪垒了一层又一层,油腻不堪;光滑饱满的额头,什么时候变得粗糙不平,多了条条细纹,逐渐延长加深;一头青丝,什么时候又钻出几许白发,在镜里,对着面前的你耀武扬威。颈椎、腰椎也因长时间的磨损状况不断。身体的这些变化无一不揭露了一个事实:你已不再风华正茂,不再意气风发,正与年轻渐行渐远。
人到中年,你开始学会关心自己,善待自己。
烈酒咖啡渐渐淡出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清茶白开;香艳麻辣的大鱼大肉不再独++桌,素致清淡的青菜萝卜成了桌上常客。啤酒烧烤大排档的喧嚣,已不再喜欢,反而越来越沉醉细品甜果闲看电视时的片刻宁静。
你开始锻炼身体。清晨独自起来跑跑步,感受一个城市苏醒时的清新;晚饭后和家人散散步,细感缓慢时光带来的温馨;闲暇时间,练练瑜伽或是游游泳,体会大汗淋漓后的愉悦。
人到中年,你开始学会坦然
世界很大,个人很小,没有必要把一些事情看得那么重要。我们已经很苦、很累,无需要对自己责备。人生就是不会事事如意,何必要强迫自己。尽心了,无论结果如何都可以。一生很短,没必要和生活过于计较,有些事弄不懂,就不去懂;有些人猜不透,就不去猜;有些理儿想不通,就不去想。告诉自己:我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真实;我可以不富有,但一定要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