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十年了日子过得一塌糊涂的句子
1把生活过得从容不迫的人,才是高人。 而我就厉害了,生活过得一塌糊涂。
2总是在期待不该期待的事情,然后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塌糊涂。
3做噩梦,惊醒,生活被我过得一塌糊涂,时不时地还会连累别人,真的是活够了。
结婚第一年回娘家,拿什么东西、去不去姑姨家,有讲究吗
谢悟空邀我!
我来说说我们家乡出门的女儿第一年回娘家,都是卖什么礼品!
结婚的头一年正月初二,女丈夫要给岳父家拜年的礼品,卖最好的茶叶二斤,好酒两鉼,白沙糖二斤,麻花按岳父家的所有亲親房的户数来计划的,每户最少四把,送给岳父家,由岳父把荼叶按親房家所有的户数平均分成小包,用红纸包成的小包,还有白沙糖一样的分配。
带上女儿的丈夫,到每户親房家要上门拜年去呢,为什么这样分配糖茶麻花都要认親房拜年里?因为女儿生下小宝宝了到满月或在百岁:)就是一百天的哪天。
要大办喜宴招待娘舅家人呢,如果提前隹节不认走动親房,到时间了娘家人不好意思去请親房,及就硬着头皮去请了人家,遇上调皮的,或冲动会说些闲话的,请了的親房到去女儿家要搭礼物恭喜去呢,如果没有親房家的人,光有娘家的人太少了,给女儿脸上沒光,争不上气,显得穷气的味道。所以就要认親房拜年的。
至于姑姑姨姨家的礼物还是茶酒,大部分都是一斤,麻花四至八把的。再没什么讲究的。谈到为止,祝所有的朋友新年快乐!幸福美满!事业兴旺发达!
敬请关注情感原创!诚信互粉!
谢邀请,结婚第一年去老丈人家拜年一定要带四彩礼,烟酒必须的,其他可以选点老人爱吃的东西,如果老丈人家还有兄妹或者小孩子那你还要准备红包或压岁钱,姑姨家要看自己媳妇的态度,媳妇说要去,那就去。
婚后第一年第一次回娘家必须给父母·长輩带节礼:酒·糕点·水果等。至于姑·舅·姨家也是必去的(我们这地方是這样的)。第一次回娘家对至亲的小辈人儿是要发放红包的,就今来说.红包200元底线,无上线。多多益善,就看你的经济实力啦。
春节第一次回娘家当然得给父母,长辈带礼物,两瓶酒和糕点水果是必备的,别的可以随意,过年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回家带礼物是必须的。至于七大姑八大姨的应该尊重地方习俗,像我们这就有正月串亲戚的习俗,正月初一早上要领孩子到叔叔伯伯家串门,道一声过年好,都是不拿礼物,只是单纯的拜年礼貌。过了初一就可以回娘家走亲戚,去七大姑八大姨家了,但是过年了如果去的话就不能两手空空,必须得带上节日礼物🎁
说二句,结婚第一年是必须回娘家。在我们老家不但要回而且是那样隆重。首先要把回娘家的日子定好。一般为征月初四或初六日为最多。其次是礼物的准备,(1),要蒸一百零二个点红点的大馒头。(2),要割上一大切连刀肉。(连刀肉,为猪前腿后后腿前的一块,中间割上一刀,不分离)。(3),要准备猪腿一个,羊腿一个,(4)要准备一棒子粉条。(5)十封果子(点心)。(6)要给岳父准备好酒一件,好烟一条或二条。(7)要准备二条大红鲤鱼。(8)要准备好孩子们吃的水果糖。(9)要给儿媳妇准好一定数目的零钱,发给娘家人的晚辈们,叫压岁钱。(1o)最后再准备杀好的二只公鸡,示为大吉大利。准备好了十大件,也叫十全十美。再者,要找同辈分的四位年轻人,(最好有一两位岁数少长的老练者,应对事物处理得当,也叫车腿)。好了,一切准备停当,拉上架子车或牛车,(现在是小气车)。就可以出发了。顺便说说回娘家吃饭,留礼。第一次新女婿上门,娘家要准备八仙大棹和同辈分的陪客四名,(共九人在棹)。新女婿要坐在正当门,少偏右侧,其余按长幼排列。上菜四大件后,新女婿要给厨师拿开刀礼,过去十元,现在一百,不然厨师就不会再上菜。饭饱酒足后,陪客把茶水倒好。娘家爹叔前来说话,拉一些家常理短的话。娘家的留礼也要说一下,不然会丟娘家人的,以上拿的十大件,除了猪羊腿不留,(意思不能腿)。水果糖,烟酒全留外,其余都要留一半回一半。姑姨家也一定要去的,这叫亮女婿。礼物就没有那多讲究了,一般是拿双不拿单。好啦,说了这么多各地有一里不俗,十里改规矩之说。不足之处,请指正。
在你老家姑娘出嫁会哭嫁吗?需不需要拿竹杠抬嫁妆?陪嫁品有哪些
姑娘出嫁必须哭,要把金豆子留给娘家,这是我们家乡的习俗。陪嫁品由女方家人决定,男方不能干涉多与少。有的陪送钱,用红纸包起来。有的陪送电视、冰箱等生活用品,都贴上一块红纸,证明星娘家陪送的嫁装。我没看过用竹扁担抬嫁装,一直都是用车送到男方家,应该是节省了人力吧!
谢邀。
在你老家姑娘出嫁需要哭嫁吗?需不需要用竹扛抬嫁妆,陪嫁品有哪些?
大约在“文革'前,时兴花轿,姑娘上轿前要哭嫁,说法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留恋父母,二是给娘家留金豆子;嫁妆都是用扁担抬;陪嫁品一般有衣柜、衣箱、八仙桌、椅子、疏妆台、拜盒、等等。
‘文革"中是骑马,‘文革'后是马车,改革开放后逐步升级,先是手扶拖拉机、卡车、轿车等。
陪嫁也是升级,家俱、家俱十小家电、家俱十大家电、家俱十车等等。
总之,现在每年都在变化中,没有了一个什么定势。
中国的婚姻习俗很多地方都有哭婚这个环节,现在以把它当作礼节保留下来.接亲时象征性的哭一下以表对这个家的不舍之情.送聘礼这环节很多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以前嫁人两家相距都不会太远所以都用竹扛挑着送.送礼也有很多规距,有些是房族之间的亲人挑着聘礼排长龙一样送到女方家里去.也有一些地方对挑聘礼的人是有硬性规定的.比如有要男方家舅舅亲自挑聘礼送到女方家的.不管是哪种习俗也都是要表达的一个意思.以示男方家是个人丁兴旺亲戚齐全完美的一个大家族.很多习俗以被现代人遗忘了能保留的所剩无几了
现在我家乡哭嫁已经完全不存在了,虽然这是非遗文化,但是新时代新风尚,现代人看待哭嫁觉得和喜庆氛围不符,新人们也不接受这种传统文化了,至于嫁装肯定有,而且比以前更多,但不用婚期当天抬了,前期已经卖好一切并且布置好了,当天只有双方亲戚来往和举行仪式。
民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各个民族、地域曾经有开出绚丽多彩的花朵。
“哭嫁”这个民俗我不知道是从何时兴起的,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苏鲁交界的地域,我居住的邳州乡村,曾经在婚礼上有过“哭嫁”的见闻。
某家要嫁女了,大喜日子的前几天就开始忙乎起来。家主准备了板箱、桌凳、被褥、茶具以及生活日常用品等作为嫁妆。 至于婚礼的大小事儿交给了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办喜事的这几天,长者被称为“大总管”,也叫“总执事”。“大总管”和家主协商后请了厨子做喜宴,定下了几个外姓人在新娘出嫁那天护送嫁妆,请几个大姑娘准备护送新娘出嫁。“唢呐班”大多是由婆家请,名曰“迎亲”。家主有条件的话,再请一班“唢呐匠人”,名曰“送轿”。若此,两班唢呐在“送轿”的队伍一前一后,吹吹打打,那就更热闹了。
“哭嫁”是不可避免的环节。新娘临“上轿”前流泪痛哭,以示与娘家人的难舍难分,眼泪流的越多寓意越好。村里的老人们把新娘的眼泪叫做“金豆豆”。留在娘家的“金豆豆”越多,寓意娘家发财、发达。
听老人们讲,新娘“哭嫁”,上轿是有规矩的。通常是“抱轿”或者“驮轿”,由娘家胞哥或者娘舅家的表哥来完成。新娘哭在闺房的床上,头顶红盖头。胞哥或表哥过来,双手十指相扣。新娘双膝跪落在哥哥十指相扣的胸前,被哥哥抱上花轿,此为“抱轿”;若哥哥手背在身后,双手十指相扣,新娘哭着被哥哥驮上花轿,这就是乡亲们所说的“驮轿”。
记得本家姑姑出嫁,她哭哭啼啼上了婚车,直到被娘家人送出村子,远离了娘家人的视线才破涕为笑。那是我童年见过的“哭嫁”情景。
那时候,作为传统的迎娶的交通工具——花轿,当时已经稀少了,生产队里的大马车取代了花轿。马车四周扎着大红花或者系着红绸。随着时代的发展,迎娶的交通工具不断翻新升级,相继出现了手扶拖拉机、卡车、轿车扎成的婚车。婚车的升级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进步和文明。移风易俗,去劣存优,而今,那个略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哭嫁”,早已被新人脸上幸福的欢笑所代替。
农村自己儿子结婚,要公公背儿媳妇进洞房,这风俗是否太低俗了呢
农村儿女办事越隆重越好,仪式越古怪越牛。儿子办事老子背媳,尤如八械背媳妇臭美一番。
农村办喜事奇里古怪已属平常。媳妇十一奌到,儿子爸便被众人们描眉画眼要"美美装弄一番才可,具实丑得很。在十点半之前,必须把未来的公公恶搞一陣才行。穿上老找行头,带上纸糊高帽,写上我是流氓,或写上扒灰英雄,或在胸前挂个牌子写上,抬头见喜,低头认嘴。或写上我要背老娘等不尽字样。具体是什么意义什么启示各有意义但并不重要,其实就是捉弄"老"公公罢了,即开玩笑取逗乐意。
有一邻村人,家住在梁上,車本来能上去而仃在河道边,硬是让公公背上儿媳走近一里半地的陡坡路。多亏公公身高马大气盛,不然一般人是背不上去的,儿媳也一百四十多斤,新媳妇拿着刚丝马鞭,如慢走后边有个男人抓住新人小手挥打公公屁股,着实很痛,在一转湾处,由于众人推打,俈在了墙石旁,三个男人就让公公亲媳妇,新人害羞扭头不让,众人按住两人硬亲对嘴,不小心用力过大,把公公的门
牙碰了两颗,把媳妇的喵唇碰了个大口流血不止。众人还不理会,便压上去一人,结果把媳妇的中指压断,新人大呼惨叫才住手,回去后才知道事态严重,才知道公公掉牙之事,你们大众说说这事多憋。就那个陣势公公硬是把媳妇背回家办了这与众不同的喜事。
其实并非入洞房,洞房是晚上小两口的事,公公背是中午新人下車为点背回院中的道途之往程。
后来听说,媳妇对公公特好很孝道。这便是农村实实在在的,儿子娶媳爹受罪,父亲当作反革命,好象被批又被斗,当个八戒背儿媳。
农村出嫁闺女有何规矩
在我们这里,农村嫁女儿规矩还是很多的,比如在结合当天,男方迎亲队伍会来到,这时候好多七大姑八大姨会拦住,不让进,给了红包才让进,新娘也是要人背上车的,最后坐车走的时候也会有个离娘钱(红包)
谢谢,在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还是很严重的,其实男孩女孩的花销都差不多,而男方多多在彩礼和房车上,男方家添了人口,女方是把养了20多年的姑娘被骗走了,彩礼没有多少,还得给姑娘嫁妆陪嫁,还再挂念闺女有没有吃好有没有受气有没有累着,有没有像妈妈一样的疼爱她,我妈说过还是生儿子好,儿子结婚大不了不和他们一起生活.女儿嫁出去却要牵挂她一辈子……
我结婚时母亲做了6床被子,还有一些生活用品,暖瓶盆子之类的,3万元陪嫁,666元压箱钱,结婚头三年正月十五和腊八节回娘家过节,我是腊月初结婚,小年时想回家吃妈妈做的饭被妈妈赶出来家(结婚后不能在家过年)我是一路哭着回家,平时初一十五也不能回娘家,婚后我妈一直教我要多干活孝顺公婆,有时吵架还说我的不是,唉我也是醉了!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
感谢悟空邀请。
地域不同,风俗也不相同吧?而且时代不同,礼数也不相同吧?
就我们内蒙地区而言,首先你要有媒人。
男女生自由恋爱,没有媒人怎么办?那就找一个人来当媒人,这种媒人称为“活捉媒人。”
媒人的做用也就是两边传话,把女方家长提出的条件转达给男方家长。“女方要金戒子金耳环金项链啦,要八万块线财礼衣服钱啦……”什么的告诉男方。男方觉的女方有些钱要的太多、有些东西要的出格,就让媒人再把话传给女方。两家通过媒人商定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然后下聘礼定婚。
接婚时男方要给女方一条羊腿,叫做离娘肉。然后是两条烟,两瓶酒,两罐茶叶,要用红绸子捆好,还要捆进两根发芽的茐,交给女方家长,然后就可娶走新娘。
感谢邀请!
我是暴走阿洛,土生土长的农家妹子。
在我老家,女儿出嫁虽然是大事儿,也会摆酒宴请宾客,却不能与儿子结婚时的隆重相比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女方家做客入席时,邻里乡亲的不会主动去喝别人家嫁女儿的喜酒(亲戚们除外),主人也不会噼里啪啦的放一堆烟花和鞭炮(放鞭炮多少直接表达了主人家的喜庆程度)。因为嫁女儿意味着从此要把女儿送走,送到婆家,与儿子娶媳妇是给家里添丁不同,父母的不舍与伤感可想而知。
因为远嫁,结婚后多半一年会一趟娘家,一住就是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婚后第一次回娘家,清楚记得我们是在小年24到的家,在这之前有问过我爸妈大年三十除夕夜还有正月初一我和老公孩子能在家里住么?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们在确定的行程。因为高中一女同学邻村的也是嫁了外地,给我说起她的事儿,携夫带子的回娘家过年,结果大年三十吃了午饭她爸妈就把他们往外撵,只得去镇上找酒店住下,直到初二才能回娘家拜年。
再有一点是不得不遵守的,如果女方家有兄长或者弟弟,回娘家的女儿是万不可以和女婿同睡一个房间一个床的。具体为嘛,我妈没有解释我也没多追究,猜可能是不利于家里的兄弟的说法吧。非得给这习俗加点色彩,那大概是几分封建迷信的成分咯。
我结婚那会妈妈亲手缝了六条被子,买了一辆摩托车。买了一台全自动洗衣机,那会全自动洗衣机还很少呢。我妈说以后怀孕了洗衣服不方便,用全自动洗衣机我省力气。还买了好几件新衣服,新鞋子,一套护肤品。两个香皂盒,两个牙杯,两把梳子,两个洗脸盆,两个暖瓶,两盆花。两个盆子上面要盖上花糕,两个暖瓶里面要放满爆米花,还买了些烧饼,婆家买的所有家具的柜子里都要放一个烧饼,这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摩托车要把车胎里的气给放了,然后再让婆家人拉嫁妆得时候拉走,这样叫(不带气去婆家)。我叔叔阿姨给的礼钱也都给我了,我妈还额外给我钱,我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