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的美好愿景是哪一句
问答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粮田美论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开怡然自乐。”
我想“世外桃源”的宁静与现实的社会环境有差距。
《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美的文言散文。全篇文美、情美、意美、景美。若要问哪一句是最美好的愿景,答案是:由于职业和兴趣的不同,关注的重点会因人而异。
旅行家关注的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探险家关注的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考古学家关注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历史学家关注的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地理学家想考证“桃花园的确切地址,所以他关注的是“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吃货与美食家关注的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他们想知道两千年前的食物中有什么特好吃的东西。
《桃花源记诗并序》中,陶渊明美好愿景的关键一句是“秋熟靡王税”。就是说秋天粮食作物收获了,不要缴政府的赋税。像诗中所说“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憇……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自由劳动不交税,该多好啊。因为对农民来说,最大的痛苦是一年到头辛勤劳动所得,被苛捐杂税搜刮得所存无几。农民交税之苦,从《诗经》到历代诗文,都有许多记载。陶渊明的愿望只是所描绘的桃花源理想国里美好的幻想而已。这种幻想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鞭挞和否定。
谢谢邀请: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听罢羽泉的一首《桃花源》,忽然间心情大好。
晋朝时期,陶渊明写下了《桃花源记》引得世人向往,谜一般的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桃花源”中青山绿水,桃红柳绿,耕田织布,自给自足,生活的无忧无虑便是人们对于未来最美好的愿景。
生活中,总有一些美是宁静却又古朴的,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那淡出岁月红尘的美。也许是真实的存在,也许是一种意象,却令一众的文人墨客奉为精神归宿的圣地,俨然如同我们现代人心中的乌托邦。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俗世里,酉阳桃花源的美,安静,洁净,超脱,出世,感觉这里并不是为了游客而存在。置身于桃花源中,仿佛一身的世俗,纷烦,浮躁,功利,都被洗净落到了尘埃里。
当历史传说与现实划上了等号时,这本身就是一个神话。酉阳桃花源,就是一个神话,就是一幅陶渊明诗里清灵脱俗的神画。
谢谢邀请!“桃花源记”中美好的愿景应当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粮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几句话,写出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宁静的生活环境、纯朴的社会风尚。物也美,人也乐,与现实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伤风败俗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作者追求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的良好愿望,也是当时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