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认为的人生三种境界是什么?能否用诗词句子来表达
我所认为的人生三种境界: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国家负责。
一、对自已负责。就要做到:“富贵不能移,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要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强权下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这样才是对自已负责。
二、对家庭负责。就要做到: 男儿生当擎天柱, 功成名就万户侯。男儿不仅要养家糊口,更重要的是建功立业。
三、对国家负责。做到:位卑未敢忘国忧。职位、地位虽然卑微,但也不敢忘记忧念国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境界。有人说“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界;“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界。简单说就是站得高看得远,先确定一个目标,然后为之奋斗。最后终将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但作为老百姓,独上高山,先看到的是柴,然后加上米,再上油盐酱醋茶,再加上电费、水费、电话费,然后往后再加旅游费…
随着社会的进步,那境界也是向远方延伸,再加上车贷与房贷
啊!看到了看到了,这就是远方和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人生之境界:一境是,为自已设定高远目标之境,以晏殊《蝶恋花》古词言之,“咋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境是孜孜以求,百折不回之境,以柳永巜蝶恋花》词言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境是“成功境”,以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言之,“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我认为,人生(内修、审美)心里之历程,必经“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与“物我两忘之境”三个阶段。以《红楼梦》中的“葬花诗”为例,“有我之境”,即“我今葬花人笑痴”;“无我之境”即“他年葬我知是谁”?“物我两忘之境”,即“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心理己达“万物皆空”之佛禅“涅槃”的最高境界!
谢谢邀答。
我所认为的人生应该分别有三种境界,而我以为对待人生,应当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努力,尽人事以安天命,对于任何结果,都要能坦然接受。
人生的第一层最低境界是平凡,可以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表达。
人生的第二层境界是超凡脱俗,可以用“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来表达。
人生的第三层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后的淡然。可以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来表达。
我认为的人生三种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对自己设计一个追求目标。
第二个境界是践行自己的计划,为实现目标,吃苦耐劳,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坚持,百折不挠。
第三个境界是目标实现也好,实现不了也罢,关键是人要活得有气节。
松柏
2022年12月5日
风摧身不移,
雪压腰不弯。
苍玉千年青,
盘根万仞山。
人生境界的三个阶段,你在哪一段
今日凌晨1時,我美丽的二孙女喜降人间。感谢上苍的厚爱。至此,我认为我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1,身体健康,无任何基础病和其他疾病,几十年来,很少和医院打交道。2,收入稳定。除退休工资外,还经营着二间服装小店。3子女工作稳定。儿,大型国企,媳,在编教师。4,一孙一孙女。幸福如此,夫复何求?
很惭愧,我在第二段。
人生境界三阶段,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他把古诗词中的三个意境总结到做学问和事业上来,令人耳目一新,通俗易懂,又十分贴切。简单的说三个阶段是指“立”“守”“得”。我的理解是第一是方向,第二是过程,第三是成功。
- 再说说这三个境界的词意:
第一段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是要找好方向,立志去做,打好基础。
第二段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的是积累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不管怎么样,定好了目标,坚持走下去。
第三段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是通过积累的足够的经验,收获了丰收的果实,事业成功了。
因为个人理解有限,可能会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批评。
大千世界,纷纷红尘。如果一定要将人生分成三个阶段,倒不如从时间上分开:年轻时,中年,老年。无论处于那个阶叚,都有成功或失败者,他们的境遇,用天上地下来形容都不为过。
年青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学习读书的机会,不是同等的条件,是没可比性的。中年,故且说是事业拼博的阶段,可是一个搬砖的民工与企业的高层有得比吗?以上两个阶段,几乎可以决定了你第三阶段会怎样的,比如一个农民与一个国企的退休人员,能比吗?
上天将我们降生在滚滚红尘,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都曾发奋努力,养妻活儿。但到了收获的季节,却是天壤之别。我在想:人生路遥远,一路走来,有的人走在平坦旅途,有的人在充满荆棘,崎岖的路上呼号前行。无论怎样,只要问心无愧,我们都心存坦然,无愧于父母天地。
很庆幸我现在属于第三阶段,衣食无忧,子孝孙贤,家有贤妻。常心存感激,感谢上天的眷顾,自已曾经的努力,现在有空刷刷头条,会会网友,生活充实,依然健步行走在人生的旅途。
谢谢邀请!关于每个人的人生境界或许每个人都都每个人独立的思考时间可以代表,思想的变化可以带表,处事的方式可以代表.……很多。
在人生中可能有这三个阶段吧。
第一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就是一个最初的过程。天真,笃信。
第三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随着经历过的事越来越多,人生的感悟也就不觉得多了。
第二个便是“看山似山,看水似水”。在人生的旅途中这是我们走过的最久的一个。也是最丰富的一个,而我在这个阶段为自己的信仰前行。
谢谢大家的支持!感谢,一路有你们!
一直在路上……
谢邀!
按照题主的标准我处在第二阶段,比财富!就是这么Low
第一阶段比才华那是在学校的时候干的事情,高中的时候争第一,大学的时候争谁的作品更好!说实话还在那个热血的青春最值得怀念。
现在30有几了,似乎评判一个人的标准只有一个了……有钱没钱。不知道是不是我太肤浅!
孩子上幼儿园,本来孩子都很快乐,但是确是家长暗地里较劲,给孩子买名牌包装,给孩子老师嘘寒问暖。
同学聚会大家聊的不再是感情,是车,是房,是身份地位!
我也很想进去第三阶段!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是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讲的是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这句话是出自于唐代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认为有的境界是。第一是当你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防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还有另一种境界是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人懂得顺势而为,低谷时便潜龙勿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到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无论是顺水而来,还是水穷而看云,坐看,静心看清楚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这不仅仅是一种境界,更是品德的修养,
我始终觉得王维这两句话所传递的是一种大境界、大气象、大格局。
这种境界不以物喜,这种气象不为己悲,这种格局超然物外。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语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我们知道,王维经历李隆基和李享时代。在李隆基手里,任了个吏部郎中。安禄山攻入长安城后,还给王维一个小差事。到了李享再返长安后,王维先任了个太子中见,后来出任“尚书右丞”。
虽有官名官职,但王维的诗、画、书名声却远远高出,在李隆基一朝,无人可比。后来,苏轼说,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谓一语中的。
《终南别业》是王维在李享执政后写出的作品。全诗以中年人的心态开篇。人过中年,看遍世事,热冷无常已很正常,在王维看来,“晚家南山陲”的田园景象,鸡犬相闻的日常烟火正是人的基本状态。王维信奉佛·教,身在江湖,个中滋味,不言自明。风霜世事经历得多了,便会万事随心随性,独自行走。在繁华褪尽的时候,这种方式恰好让人陶醉,让人心里舒爽。有出场就有退场,有开幕就有谢幕,谁的人生都不可能跳出这样的圈子。
所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总会有不如意处,总会有穷途时,何不率性而为。但是水穷之处,恰是云起之时,这真是意想不到的收获;是一种闲适超熟的态度;是一种艰辛跋涉后的轻快;更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大意象,大智慧。
王维的这两句诗之所以能穿越千年,我想不单是因为诗里流动的画意和诗外传递的意象。恐怕这两句话抵达了人心的幽微之处,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常言道,“福之祸之所倚,祸之福之所伏”,人不可能天天走上坡路,天天吃游鱼海参,错落有致才是人生。诗云“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日子过着,总会有得有失,也会有失有得。正是这边缺了,那边却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