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第六章和第八章说一说这两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生观

孔子的人生观主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六章“论语”体现其个人修养之道,要求孝顺,尊老,尽责,为人诚实守信,不可随便言语或行动。

第八章“大学”则强调领导者的责任,要求以德治国,智慧领导人民,建立善良、和谐、公正、稳定的社会。孔子信奉“天人合一”,认为兴旺发达的社会是以德治国而非以暴治乱为前提。

教育与修养是重中之重,监察自我并实践自己的信仰与缺点是成为真正优秀的领袖的必要条件。

十五则《论语》经典名句,现代社会还适合吗

对儒家学说的解读要与时俱进,不能把儒家经典变成教条主义,中国的文化历来‘’儒道佛‘’三足鼎立,今后也不会缺位的。

再者,反观历史上‘打倒孔家店’,结局都不好。

去粗取精是诚实的态度。

与人生观有关的论语句子有哪些 - 句子网

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只要你去学习,在现代社会中会给我们以智慧,使我们心中有定力,不致被纷繁复杂的各种假象迷惑,经常读它,可令我们内心宁静,处事有方。鉴于我受能力,时间限制,只能以小篇幅进行交流,如有兴趣,来日方长,我们今后可慢慢探讨,以此共勉。

在论语4,24中,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是要求人们不断修养,做到话语谨慎,行动敏捷。

在论语9.29中,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是要求人们完善人格修养,必须具备三个方面,智慧,仁德,勇武。内心没有仁德的精神,就不是一个智慧的人,没有智慧的佐助,勇武的人充其量也只是一介武夫。

在论语16.10中,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是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其中的意思,为了减少篇幅,我就以一篇顺口溜的形式表达一下:君子处世应持重,圣言九思记心中。观事洞察悉本质,听话要明弦外音,接人待物色温婉,容貌神情谦且恭,语言忠实不欺诈,做事谨敬又认真,存有疑惑及时问,忿恨虑难莫冲动。

君子取财必有道,不义富贵如浮云。

论语一共有二十篇,内容丰富而语言简洁,它是用最平凡的日常态度来揭示人性的奥秘。经常学习,会有时学时新的感觉,它会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人生努力的方向。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学经典之所以流传到现在自然是有原因的,不然早就失传了。于丹为什么讲论语红的,之后又有很大争议,就是因为不同的人对论语的解读是不一样的,并非谁对谁错,那些质疑于丹的不无一些资深学者,但那些学者也不敢百分百确定自己的解读就是完全无误的。简单来说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论语最大的特点就是微言大义,里面带有很多的朴素哲学,孔子及其弟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这点,世说新语也是这个类型的。所以说,读懂论语,形成自己的理解,并能够活学活用,会让人受益无穷的。

人情事故现代人渐渐梳远,社会就变得越来越冷漠,没有爱心,没有了公益心,坏人,敌国就会欺负这个民族,社会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论语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国文明的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做人,做好人,怎样真真正正的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应从小抓起,让孩子从小就应知道论语,,,

‘十五则’?初中语文书上的?好像是十二则吧。其实,不管是十二还是十五,或者是整本《论语》,在现代社会都还适用。

《论语》讨论的范畴,我总结了下,大致有这些方面:仁、孝、学、智、德、礼、乐、疑、行、君子小人、乐(快乐)、天、评价古人、评价弟子等等。

这些范畴,梳理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现代科技使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知识的丰富和爆炸,是人之外的事物的变化,一个小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要比孔子高多了去,但举全国之数,没有谁会说自己比孔子更高。

物质环境提高了,人心并没多少变化,遇到鸡毛蒜皮的事情是还要吵几句的,遇到困难还是会犹豫不决的。人性也没有因为物质水平的提高而变得更善或更恶,就在那里,没啥变化,因而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就有存在的必要。

虽然有部分人是讨厌《论语》的,那是因为只看了书名,并没有真正看下去、看完去。说句实在话,带着批评的态度看《论语》,可以获得知识和炫耀的资本;带着赞赏的态度看《论语》,收获的是自我反省带来的德性。

《论语》的人生观和人生理想是什么

《论语》的人生观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孔子一生就是如此精进不已,追求至善至美的人格。

他评价自我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愿像箭一样一往无前,而愿像马车一样可以控制方向;面对隐者的批评,他甘愿承受,欣赏而不赞同,他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乡党篇中,对饮食衣服要求的细致,我们看到孔子的生活情趣;先进篇中,面对最喜爱的弟子颜回早逝的不能自己,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感情世界;

孔子是个天真烂漫,感情饱满的人,《论语》的人生观处处都是良知的本来体现。《论语》的人生观,就是追求光明、展现光明的人生观,这也是每个人本有的人生观。

孔子的人生理想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老人可以安享晚年,朋友可以互相信任,少年可以互相感怀,国泰民安,天下无事,每个人都能各得其所,各安其所。

《论语》的《里仁篇》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曾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是孔门当中最有修为的弟子之一,也是最能够接受孔子的思想,所以这段话颇有一些禅宗传心法的意味。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是有一条主线的。曾参说,我知道。可是其他的人不懂啊,就问曾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呀?曾子就说,夫子的「道」,「忠恕而已矣。」老师的思想,就是「忠」和「恕」这两个字而已啊。

所以论语的人生观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这两个字,「忠」「恕」。

什么叫做「忠」?就是坚持自己应该坚持的。

什么叫做「恕」?就是宽容自己能够宽容的。

通篇的《论语》,都在去说我们自己的人生当中到底应该坚持什么,到底应该对什么表达出宽容。用这个态度,去作为一把尺子,你就会发现,论语的每句话都充满了意义。

就像论语开篇的那几句,也是我们最熟悉的那几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果我们用「忠」「恕」这样的标准来作为一把尺子,你会发现孔子希望我们坚持去学习,坚持不断的去练习。孔子希望我们坚持去与人为善,去结识更多的朋友。同时孔子希望我们在别人不理解自己的时候,能够对别人表现出更多的宽容。

你看,这就是孔子的人生观。

那么到底要坚持什么?要宽容什么,要用整部《论语》才能够说得清,那不是一两个字可以概括的。

所以孔子的人生理想是很难用一句话来说清的,但是他的人生观恰恰就在「忠恕」这两个字上,我们坚持所有我们应该坚持的,我们宽容所有我们能够宽容的,那么这就是孔子心中理想的做人的标准,理想的人生的态度。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章鱼读书」,和100万人一起,做更聪明的读书人。

在公众号「章鱼读书」回复「100本」,获得每年精读100本书的高效方法。

《论语》的人生观:

读《论语》,知仁义。整部《论语》讲的就是一个“仁”“字。什么是“仁”呢?从字形上看“仁”这个字表示的是二个人。也就是说只有在二个以上人的时候才能印证“仁”。

孔子说;“仁者爱人”。“仁”就是爱别人。一个人爱别人才叫爱心。成就别人才是无私。“仁”也是爱自己,世上没有只爱别人不爱自己的人,连自己都不爱,那里能爱别人?

人的一生要什么?无非就是;一要成功。二要快乐。

“仁”就是快乐,大家都好,那一定是快乐的。孔子说;“求仁而得仁”,这就是说想要对谁好,就会对谁好;想要快乐,就会快乐。仁义必须是快乐的,否则必将与人性背道而驰,不会是真的仁义。真的仁义出自真心,所以就会真正的快乐。由此,我们学《论语》就是要发扬孔子的快乐主义和所包含的快乐人生观。

《论语》的人生理想: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不仅仅是孔子个人的人生追求,也是他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社会形态的描述。这个形态看上去很简单,但却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内容。

“老者安之”,直接与“孝道”和“仁道”相关联,老者不安,应是孝道出了问题。孝道有问题,仁道则不见,整个社会的就会面临价值观的缺失。老年人这一关非常紧要,人要安享晚年,实在是人生最大的福报。

“朋友信之”,直接与“诚信之道”和“交往之道”相关联,朋友不信,交往中的诚信就会丧失,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猜忌、倾轧和争斗,连绵的争斗,就是乱世。穷些没什么,开心些就是好,最怕的就是朋友之间谁也看不起谁,谁也不信任谁。

“少者怀之”,就是使年轻人受得良好的教育和关爱,让他们“怀”有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这样一来整个社会便会有淳穆之风,不孝敬老人、不诚信的事也少有发生。儒家的思想是非常人道的,切切实实都为人一生的幸福重点都考虑好了。

如果说,子路所重视的主要是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那么,颜渊所向往的则主要是德崇品高的精神生活;而孔子所憧憬的则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的理想社会,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孔子的心声:第十一篇《论语·先进》“点,尔何如?”鼓瑟希,铿(kēng音坑)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音转)。”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音仪),风乎舞雩(yú音鱼),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生命的渐行不需要什么“高、大、上”,心灵恬淡的舒适度很重要。

当人类生命在享受着蓝天、白云,在清澈的河水中与鱼虾同游;当我们迎着微风,面朝阳光,在日月间欢唱着人类特有的歌,献给天地,万物应和。

丙申年十二月初八 小寒

我读《论语》,认为:

里面的人生观就是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人生理想则是自我实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① 学习。

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孔子从不敢自居君子、圣人,反而常常自诩为学霸,“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孔)丘者焉,不如(孔)丘之好学也”……

子贡跟孔子学习之前,认为一年就能超过老师。一年后认为需要两年,两年后认为三年,三年后认为这辈子都赶不上老师了。固然有入门从浅到深的原因,但孔子的持续学习也是个主要因素。

② 自我实现。

只是学,那远远不够,还必须习。

所以孔子就要四处找官做,借以验证他的从政思想。

应该说他在鲁国4年的从政还是很有效果的,也正因为有效果,才引起齐国警觉,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于是选美女80名送来鲁国,鲁君果然中计,自此怠于政事,孔子只好辞职,游历各国寻求“时习”机会。

当时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摄相事”,官职非常高,如果他以当官为目标,完全可以跟“三桓”同流合污。但他宁愿辞职。可见当官只是手段,验证毕生所学才是目的。

③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怎样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呢?

“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与道家的出世思想不同,孔子选的是入世,明知其不可而为之。越苦越难越要坚定人生理想,绝不动摇。

当然,在具体事情上,也要灵活权变。

比如当上大司寇后,诛杀少正卯,因为他也是当权阶级,所以从严处理;季氏想让他杀一个不孝的老百姓,他却关了三个月放了,因为“不教而杀谓之暴”,所以从宽处理。

※ ※ ※

总结:不断学习,勇于实践。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与人生观有关的论语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