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中,格律和意境,如何取舍

你问到白丁了。根据我的爱好以意境为基础才能写出好诗。试想没有生活基础生搬硬套的诗词只是好句子的堆砌。好诗词都是来源于刻苦铭心的生活。但是不能少于古文化学习因它是我们用于写诗词的工具,可以精凿细雕的写出好诗词我的一点感觉。


诗词创作中,格律和意境,如何取舍 - 句子网

格律与意境,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因为有意境,才叫诗词。又因为形式为内容服务,所以意境优先。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格律。格律主要的也就4个:用韵、对仗、句式、平仄。在处理与意境的关系时,格律的把握要点如下:1、用韵不能出错。一是同一首诗词里边的韵字必须是同一韵部的字,二是所选择的韵部必须与意境相符,比如意境是凄楚的,韵部就不能是“东”“江”,意境是豪放的,韵部就不能是“鱼”。2、要求对仗的地方必须对仗。3、句式可以不管。4、平仄出格的频率,仅限于个别地方,不能太多。必须强调:作为初学者,格律优先为好。

这个问题,提出不止一次了。回荅么,也是见仁见智,各样的见解都有。但归纳一下,“押韵是前提,意境为上,平仄次之”的主张还是占上风的。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大概是“援古以鉴今”得出的结论罢。看看《唐诗三百首》中选录的绝句和律诗,如果严格地用格律来要求,中规中矩的不到一半。典型的例子,七律《黄鹤楼》、七绝《江南春》就很能说明问题。词的例子就不举了。可见,古人作诗填词,也是把意境放在对仗、平仄、粘等格律之上的。打这样个比方吧,一首诗或词就好比一个人,格律是人的外表,而意境是人的买魂。外表与灵魂比,当然是灵魂重要了。否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又有什么可取的呢!

写诗词应该事物的突出点。上句和下一句互相连接。还要跟据出对之人的意思去接对。当然各人想法有所不同。对出来的对连和诗句就不同了。所以不要求过于严格。主要大家参以了。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会出献好的对连和好的诗句。写得在好各人的分析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出于文化高低。理解里面意思就不一样了。就向富贵人家喝酒吃肉。贫穷的吃青蓝百菜同样美味可口。好了就说这些。说得不对朋友们多加包容。谢谢。

谢邀。

诗词创作中,如果是写古风,那就按意境来。 如果是写近体诗词,不管是绝句、律诗或者宋词,都要按平仄格式去写。

至于说意境,我们只能找更接近意境的字句去填入。 可能楼主会说,很多唐诗就不符合平仄格式。为什么可以。

那我们就要先去了解当时的环境,以及后人总结出的规律。 在唐初,大部分写的是古风古绝,包括在盛唐时期,还有很多作品都是符合格式的。

只是当时还没有这些拘束,再加上当时的环境所造成。

如大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平平仄仄仄,仄仄中平仄;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仄平平仄平,平仄中平仄”



以及 诗仙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仄平中平仄,平平中仄平。

所以如果我们写近体诗呢,就要按平仄格式去写。如果古风就随意。

下面分享几首自己平时的诗词。

西江月.骤雨打翻春色

文/醉清风

骤雨打翻春色,狂风吹乱閒愁。

飞红残落奈何留,多少销魂人瘦。

世路如今未了,浮生自古难休。

一湾碧水泛兰舟,醉看青山岸柳。

五律.秋归

落叶知秋至,千山尽染霜。

枫林红似火,芦雪白成墙。

水映半江赤,船开两岸香。

孤舟有归客,早晚到家乡。

有哪些表达感情的古诗句

诗人描写的意境高远清幽,抒发的感情自然深邃,真可谓诗情由境生,诗境即诗情。在古诗之中抒发感情的诗不乏其例。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孟浩然的《春晓》,是诗人由惜花而吐露伤春情感。又如李白的《客中作》“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因思念故乡,欲归不得,借酒遣怀,表现心中的沉重。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流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的《绝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的《山中》。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的《山中送别》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诗以境界为上,因境抒情,因时点景,因景触情,景亦美,情舒畅。景凄凉,情感伤。

诗词创作中 格律和意境 如何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