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电,不用火,怎样把水加热?如果用太阳能加热,那么阴雨天怎么办
把水加热,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能量转换,不管是直接用火加热,还是用其他电器加热,都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热能,从而使水温升高。
鉴于提问者问的是如何将水温升高,而并没有指定这些温水的用途是什么。是用来喝还是用来洗澡?都没有提到。因此,我的方法只是将水的温度升高而不会去考虑温水的用途。
除了火和电,我认为还有下列办法能使水温升高:
①.化学反应。众所周知,很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的过程中会放出剧烈的热。这些化学反应能够使水温升高,有的甚至能使水温达到100摄氏度。我在这里列举一个最常见的办法,即将生石灰倒入水中,此时生石灰将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O+H2O=Ca(OH)2,随着石灰的倒入,水温逐渐升高,直至沸腾。当年的虎门销烟就是用此方法去销毁大量的鸦片。
②.利用阳光直射。有过夏天在河沟里游泳经历的人都知道,当太阳强度较强时,水面上部分的水是温热的。因此,若想使水温升高,可以接一盆水,放在屋外开阔地方,让太阳长时间照射,最终就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小伙伴们若是还有其他奇思妙想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人到最高修行的领域,渐渐领悟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山水一色,山未必是山,水未必是水,你未必是你,我未必是我,隐隐约约,形形色色,这是人与自然的一道屏障,禅心悟道!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儿时纯洁童真,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单纯不撒谎,心灵纯洁的像水晶,思维简单的像无云的天空,一切都是真实的,好人就是好人,不知道坏人能以好人的面具干尽坏事;中青年时代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经历的挫折,认识了世界,看到了事情的表面现象于事实不同,被伪装迷惑,总想改变什么,却什么也改变不了,眼里看到的于真实不符事实;老年时代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悟透了人生,知道了存在就有他的合理性,无法改变,只有接受,只有放宽心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是人生三境界的写照!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处于一个追究事物的本质的过程中,看东西已经不是只看表面,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比如说,你看到一个工人,你看工人不是工人,是一家之主,是孩子的父亲,是妻子的丈夫,是家庭的责任。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对待事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不再去穷经皓首,返璞归真,返回到事物的本身上来。
还是拿工人做比,你看到一个工人,不必去考虑他的身家来历,有什么悲惨过去或要承受什么责任,他就是一个工人,该干嘛干嘛。
这句是佛家语,道不清说不明,没有几个人真正懂的。一家之言,姑且听之。
1 出处:
出自佛家圣经《五灯会元》17卷里的一个小故事,
青原惟信即唐代著名禅师青原行思,恵能大师门下首座,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住吉安青原山净居寺。这里四方禅客云集,听禅宗说法。
上堂:佛教术语,古时长老住持可随时上堂说法。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青原禅师说的是他参禅的三重境界,随着参佛的逐渐深入,他对事物的认识也逐渐不同,就像爬山,刚开始山是山,水是水,攀岩钻洞后,山好像不是山了,水也变得不是水了,最后山顶休息了,再回头,山只是山,水也只能是水罢了。
六祖慧能弘扬“顿悟见性,直指人心”,顿悟是灵光乍现,单刀直入的过程,是心对外物的认识过程。
可能类似于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即是理”。
1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山,水本就客观存在,不以人意识转移,只有当人认识山水时,山水才有了特定的内涵与意义。
于佛家而言,参禅的第一步是放下一切,六根清净,心无旁骛,归于本真。
人对万物的认识,是由无知到意识的固定。见山时,从此所有类似的,深层意识的反应便都是山。
这就像识字,没有道理可言,规定好了,记住就行。
- 人最初的意识便是认识万物,接受,形成固化模式。
人生的境界也便是心的境界。
最初的人生状态是认识这个世界,好奇探学支配你的意识,学习自然的与社会的,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情感。
这是无知单纯又坦率的人生阶段。我们都从这里出发,发现美好与光明,并全力以赴进行下一个阶段。
就像所有的爱情,始于一见倾心,接受对方的所有并欢喜对方的一切。
就像二十岁以前的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所有一切都觉新鲜,总想走遍每个角落。
2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什么时候产生怀疑了?
那一定是人的意识认识了足够多的东西,无形中潜意识里反复比较,发觉万物各有各地点,名有各意义,不能笼统概之。
于佛家而言,参禅后是悟道,融汇各家所长,悟出自己的独到内心体验。
就像六祖惠能得到五祖弘忍祖传衣钵离开时所说:“迷时靠师渡,悟时要自度。”
《坛经》中有一故事:“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有人说这是质疑与否定,其实不然。见山是山,是大多数人的所见,而见山不是山,则是自己在认识的基础上有了独到的感悟,正与别人不同,才能形成自我。
人生的境界也是如此。
庄子《疱丁解牛》中有一句:“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宰牛也是一种艺术,是表演的盛宴。
- 到了一定程度,你见到的事物呈现的是它的内在,这才算见识。
叔本华说,我们愈年轻,每一个单个的物体愈象征着它所从属的整个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上述情况逐渐消失。
阅历即见识,这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与思想。
不同思想的人,有不同的见识,有些人仰望的整个星空,有些人只在意脚下的风景,见识决定了你人生的格局。
大凡有作为的,都是这一人生阶段的功劳。四十岁之前的我们,有如何的见识,决定了你这一辈子过如何的人生。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
爱情里的男女相处时间长了,看到的是他的个性与思想,倾心于他而变成了适合于我,合则成不合则散。婚姻是一场思想见识是否匹配的生意。
3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相比第一重境界,这一句“只是”格外有深意。
见山是山,是浅层次认识;而山只是山,则主观经历太多的收获。
山水就是山水,世间山水千姿百态,变化万端,但只能是山水,成不了别的。
于佛家而言,参禅悟道的目的是“明心见性”。通过佛法让自己变成纯粹的人,再去拯救别人。
就像孙悟空从野性十足的猴经过漫长的受苦受难的磨练,最终还是成为拯救苍生的猴,而不是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
《参禅要旨》中说:“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
是不是又回到了起点?但与起点不同,起点是简单单纯的认识,而这一重,是清晰理智的知道你最终的角色。
庄子《疮丁解牛》的最后,疱丁说,“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疱丁的最高境界就是游刃有余的宰牛师。
只有经历太多,你才知道你最适合的角色,才渴望更为纯粹简单的你。
马云说他后悔创立阿里爸爸,只想当个教师。如果没有创立的复杂经历、风口浪尖的危机以及站在巅峰的荣耀,他是不可能只平凡于一名教师。
类似于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寻觅了无数,才最终知道最想要的。
人生也是如此。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否定曾经的自己,寻觅最适合的角色。
四十岁之后的我们,经历了太多,荣辱得失,悲欢离合,反而只想做好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角色,过简单的生活。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可能就是这个状态,反璞归真,淡泊宁静,只想做最真实的自己。
但,一个人的经历非要重要。只有曾经吃过最美味的美食,你才想着要尝尝臭豆腐。不知谁说过:“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见山不是山”,才是人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