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文豪鲁迅出殡,当时大多文人都去了,而郭沫若为何没有去
  • 大文豪鲁迅出殡,当时大多文人都去了,而郭沫若为何没有去

    题主这个问题存在很大的错误,鲁迅的葬礼绝大部分文人因为交通等客观原因没有去,郭沫若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并没有什么特殊原因。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病在上海逝世。鲁迅生前的亲朋好友蔡元培、内山完造、宋庆龄、沈钧儒、茅盾、胡风等十三人组成的治丧委员会,发表了讣告。此外巴金、肖乾、张天翼等人也去参加了他的葬礼。算上那些名气不大因此没有被记录下来的,应该说说出席鲁迅葬礼的文人并不少。

    不过除了一些和鲁迅关系特别好的人之外,其他参加鲁迅葬礼的人大部分是正好在上海或者是上海附近,远点的地方赶来的人极少,出现这种情况首要原因就是交通不便。

    郭沫若伤感名言句子大全 - 句子网

    曾经有个笑话,说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只需要8小时,要高铁何用。不过民国时首都是南京,距离上海不过300公里路程,坐火车都需要8小时,可见这火车有多慢。火车尚且如此,其他交通工具就更可想而知了。

    所以当时外地的人想参加鲁迅的葬礼可不是件容易事,没参加鲁迅葬礼的文人其实才是大多数。

    鲁迅去世时,郭沫若远在日本,显然他即使得到消息想赶来也有些来不及。而且郭沫若当时想回国可不光是交通问题。

    说起郭沫若,很多人对他印象不过是一个文人而已,但是实际上他还是一个革命家。早在北伐战争时期,郭沫若就担任了北伐军总政治部秘书兼宣传科长、宣传处长、秘书长、副主任等职,并被授予中将军衔。而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郭沫若又参加了南昌起义,担任宣传委员会主任、政治部主任职务,也是重要领导人之一。

    南昌起义失败以后,郭沫若不得不流亡日本。抗战爆发以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国共和解,郭沫若才得以回国参加抗战。1936年时他显然也不可能贸然回国。

    而更重要的是,从私交上来说,郭沫若和鲁迅也没好到要冒险回国的程度。

    鲁迅和郭沫若早年关系不错,鲁迅的《呐喊》出版时,郭沫若特意写文祝贺。鲁迅也表示了感谢,在和别人提起郭沫若时也表示很欣赏。但是1928年一个化名杜荃的人发表了《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批评鲁迅的<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一文,说鲁迅是“封建余孽”,鲁迅看到以后自然非常生气。

    因为这篇文章行文风格和郭沫若很像,鲁迅就嘲讽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两人因此关系恶化。至于杜荃是不是郭沫若,这个后来郭沫若对此予以否认,也成为了一桩无头案。但是至少到鲁迅死的时候,两人关系还没有缓解。加上郭沫若不便回国,所以最终只是写了一副挽联予以纪念。

    当然,如果郭沫若在上海,按照当时鲁迅的思想倾向,应该说和郭沫若还是比较接近的,他应该会去参加葬礼。

    1936年10月19日,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去世了,整个文坛为之震动且悲痛。

    宋庆龄先生亲自张罗鲁迅的葬礼,并选了13个当时名声显赫的人物组成了治丧委员会,这13个人包括蔡元培、茅盾、史沫特莱、内山完造等人。葬礼实行公开吊唁,连续进行三天,第一天来的人就有五千多人,后面两天,丝毫没有减少。

    10月22日,是鲁迅先生出殡的日子,当天,有16位文化大咖亲自为鲁迅抬棺,这些人有巴金、张天翼、胡风等人,一个比一个名气大。

    但是,同样作为文化著名人物的郭沫若却没有参加鲁迅的葬礼,这到底是为什么?

    郭沫若远在日本,路太远,在家独自写挽联

    鲁迅去世的时候,郭沫若正在日本,路太远,那时的交通哪里有现在如此的发达,回来实在不方便。再加上,郭沫若得到消息时比较晚,竟然是看日本当地的报纸,才得知鲁迅去世的消息,据说,郭沫若从报纸上看到鲁迅去世的消息后,非常难过,痛哭流涕。

    郭沫若参加不了,只得在日本的住所,独自写了三幅挽联,其中一幅写道: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从对联可以看出,郭沫若对鲁迅的评价非常得高,赞扬鲁迅以笔为剑,用爱国的思想观点和热情,激发了很多人爱国的心。

    有人说了,如果两人关系足够硬,只要想来,晚点也不是不可以,确实如此。但,不来,还有其它的原因。

    郭沫若和鲁迅一直是互怼,不是朋友

    鲁迅的文学成就自不必言,郭沫若的文学才华,也不能否认。相对鲁迅来说,郭沫若是晚辈,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年轻人总是想取代老一辈,所以出现无数踩在前辈肩膀上成功的年轻人。

    1928年初,文学激进组织创造社、太阳社,发起文学革命运动,向过去叫板,包括向鲁迅等大咖叫板。

    鲁迅是拿笔当剑的人,怎么能忍下这么一口气?于是,鲁迅写了《醉眼中的朦胧》、《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等文章进行反击。

    大咖出手了,怎么办?有人接招了,一个化名杜荃的人发表了作品《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批评鲁迅的<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这篇文章给鲁迅带了三个帽子,一说“鲁迅是封建余孽”,二说“鲁迅是二重反革命”,三说“鲁迅是法西斯蒂”。

    这三个帽子往鲁迅头上一扣,鲁迅被整得很难受。经过仔细调查和分析,鲁迅和他的一些朋友认为杜荃就是郭沫若,从此鲁迅和郭沫若交恶。

    鲁迅在公开场合谈到创造社和太阳社的人,以及那个叫“杜荃”的最大嫌疑人郭沫若,说他们就是才子+流氓,

    不管郭沫若是不是杜荃,对于一个从未见过面的文学大咖,对自己又有误解,如何能远渡重洋回去吊唁?

    所以说,郭沫若虽然悲痛,但因为两人之间发生的那些龌龊,所以郭沫若采取了在日本“悲痛”,在日本写挽联。

    更为神奇的是,从鲁迅去世之后开始,郭沫若开始在各大公开场合宣称自己非常敬佩鲁迅先生。

    在郭沫若看来,贸然回去,风险很大

    郭沫若是1927年下半年加入的中国共产党,由于国共已经撕破了脸,所以,郭沫若从1928年开始流亡日本。

    1936年时,国共两党的关系并没有完全恢复,贸然回去,郭沫若还是有所担心的,万一被抓了呢?到哪说理去?又能找谁来救自己?

    总之,鲁迅葬礼前后会有很多国民党军统人士活动,郭沫若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确实多有不便,关键是风险重重,于是选择了不回来。

    有人说,鲁迅死后,郭沫若对鲁迅的好评全是假的。

    但,有意思的是,鲁迅死后十年,郭沫若竟然写文纪念他,后悔自己竟然没有见过他了:自己实在有点后悔,不该增上傲慢,和这样一位值得请教的大师,在生前竟失掉了见面的机会

    解放后,国家领导人曾问起了“杜荃攻击鲁迅的事”,郭沫若很坚决,说杜荃并不是他,于是有些事情就变得扑朔迷离,最后成了一段公案。

    郭沫若没有参加鲁迅的葬礼,没有来吊唁,也没有事后来祭拜,主要原因就是距离太远的问题;其次是交情不深,关系还不顺;最后是担心风险。

    1936年,鲁迅身体抱恙,宋庆龄得知此事后特意安排一处疗养院,所有费用由送承担,然而鲁迅婉言拒绝,同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情恶化去世。

    后宋庆龄亲自主持鲁迅葬礼,出殡当日,街道两旁不断有人为其送行,据统计送葬队伍有十万余人,由此可见,鲁迅在当时的影响力,就连当时期的文豪皆去送葬,更是有十六个非常有名气的人为他抬棺,这16个人都是当时的大文人,名单如下:

    巴金、胡风、张天翼、黄源、鹿地亘、黎烈文、肖军、曹白、周文、欧阳山、聂绀弩、肖乾、陈白尘、孟十还、吴郎西、靳以;

    然而这样一个场景,细心的学者就会发现,当时的文人郭沫若为何没去?

    论才气,20世纪的中国文人当中,有人说郭沫若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他与其他文人不同,是集科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诗人、作家、剧作家、评论家各类桂冠于一身的大文人,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文人却在当时没有参加鲁迅的葬礼,其中的原因让很多人好奇。

    其实鲁迅与郭沫若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应该是“未尝一面”而又时常“笔墨相讥”的诤友,对于这样的关系,郭沫若没有去鲁迅葬礼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从未谋面的人去世,为何要去?

    有人将原因归结于两人的“笔墨相讥”;

    01

    郭沫若曾化名杜荃发表《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这篇文章主要就是批评鲁迅的文章《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甚至给鲁迅下了这样一个结论:

    这段话评价鲁迅也并非是意气用事,主要是郭沫若代表的创造社派与鲁迅长期以来的思想分歧的体现,这种分歧主要又体现在如何看待文学的社会职能,看待文学与政治、文学与革命的关系上。

    鲁迅一生骂人无数,不过骂得最狠的应该还是郭,他说郭是“才子加流氓”,甚至还说了“远看是啥,近看是啥之类的话语”。

    二人虽未曾相见,但是却笔斗过,也有可能是郭不去鲁迅葬礼的原因之一,多少都会有些尴尬,毕竟当时都是文人在场,对于他们之间的事情也都有所耳闻,何必前去徒增烦恼。

    02

    郭沫若比鲁迅要出道的晚,但是却一直被用作和鲁迅相提并论的文人,二人也被称为左翼文坛的两大巨头,更是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实郭和鲁两人是极其相似的,同样学识渊博、才华卓具,同样是留日的洋学生,都是弃医从文,唯独性格不相同,鲁迅律己甚严,顾忌颇多,长期自我压抑,而郭沫若细行不检,感情不一,就连其子也称“父亲在家庭中绝非一个好男子”。

    以当时郭沫若的成就来看,去不去也无伤大雅,其实许多文人前去甚至是一些不知名的文人,都是带着敬仰去的,而当时郭沫若应该是没有这层因素在里面,也并不是说郭不尊重鲁,其实在鲁迅去世之后,郭的一些行为也表明,他是敬佩鲁迅的。

    这些话摘自郭沫若对他自己与鲁迅关系的种种解释,从这里来看,郭沫若应该还是期待和鲁迅能够见一面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二人却笔墨相讥过。

    然而郭沫若为何没有前去参加鲁迅的葬礼,这应该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以上纯粹是闲谈,个人见解,不代表任何立场。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郭沫若伤感名言句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