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认为人生有四个境界,自然的人生,功利的人生,道德的人生,宇宙的人生,你是哪个
  • 哲学认为人生有四个境界,自然的人生,功利的人生,道德的人生,宇宙的人生,你是哪个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所说的这四个境界是指什么。就像四座山。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都能描述这几座山。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好像没有办法定义一样。通俗的理解。第一种就是那种吃喝拉撒跟着自己的原始欲望走,没有啥明确的计划。也没有长远鉴定的目标,随大流的过日子。第二种有清晰的目标,有中长期的计划,在某一个领域可以创造不错的价值,但更多的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前提。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小家为中心,不会太多顾及别人的感受。第三种有自己的清晰目标。也有自己的计划,可能够有很多的同理心,做事追求目标会经常顾及别人的感受,不管做什么都会想到和其他人是命运共体,顾及别人,也就是对自己有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都是道德的人生。 最后一种就相对不太好理解了。这种人相较于前三种更为超脱,可以更大范围的理解世界万物的相连。人类自己只是世界万物中的一个节点。远远不是大多数人自以为的人类是世界的中心,自己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心境和外在行为适时的与世界相连。内心平和坦然,做事从容不迫。有计划,有节奏,有魄力,又可能看上去像没啥能力一样。会表现的像孩子。像智者。像傻瓜,像无拘无束的风。你在他面前总是放松和自然的。当然达到这种状态的人不是生来就是这样的。前三个状态每一个都会经过。但想要做到第四种状态,不但需要努力。还需要一些的灵性和不同的机遇和视角。很神奇的是,往往进入第四种状态都是被前三种状态折磨的极其痛苦的人有更多机会接近。


    人生难得四个境界的句子图片 - 句子网

    生于自然,依托功利,心怀道德,仰望天地

    @对玥言诗

    你好,非常高兴能够回答您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您的疑惑有所帮助和启发。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过,“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际遇,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人与人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人与人的境界不同。”

    在《新原人》一书中,冯友兰先生将人生概括为四重境界,由低到高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图: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

    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就是本能境界,什么是本能呢?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这就是本能。本能境界是人生四重境界中最低层次的境界,在本能境界中人与动物没有区别,生存的意义和目的完全是为了满足存在最基本的需要。

    我记得在动物世界中,赵忠祥老师的解说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台词“交配的季节到了”,动物会意识到什么时候该交配,什么时候该进食,什么时候该睡觉,这就是本能的驱使,当本能的欲望战胜了尊严,战胜了道德,这样的人与行尸走肉无二,也注定只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图:人与狮子的和谐共处)

    功利境界

    功利境界是人生四境界说的第二重境界。功利境界置于本能境界之上,其超越性就体现在功利境界中的人能够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在本能境界中人是受自己的身体需要所支配的,而功利境界人则受到自己的自我意识所支配的。

    功利境界不是通常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功利就代表着“钱”,功利境界更多的是强调着人的自私性。现在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都存在于本能境界和功利境界之中,人们为了自己能够生活的更好而不断的努力奋斗,在我看来,这就是功利境界的表现,但并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我们还有更高的意境去追寻和仰望。

    (图:功利境界者的价值天平)

    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是超越于本能境界和功利境界而存在的第三重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们是超越本能的支配而出现了“自我”的概念,而在道德境界中人们又超越了自我的概念而出现了“他者”的概念。

    众所皆知,儒家哲学是道德哲学,“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当你懂得去爱人,你才能变成仁者,你才能达到道德境界,“克己复礼乃为仁”,只有约束自己,而对别人施以礼数,你才能够变成仁者,你也才能够达到道德境界。康德也曾说过,“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你做某事的动机是出于帮助他人和照顾他人,而非利用他人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不仅仅懂的“爱我”,更懂的“爱人”,那么你就超脱了功利境界,而达到了真正的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往大了说是利国利民的家国情怀,往小了说是相夫教子的家庭美德。“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当你的世界不仅仅只有自己,不仅仅只为自己而活,你也就拥有了他人,你也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图:懂的“爱人”便拥有了世界)

    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是冯友兰先生所提倡的人生四境界说中的至高境界。天地境界也可以叫做宇宙境界,它是一种理想性的境界,超脱于道德境界之上,寻求的是一种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在道德境界中自我的世界中出现了“他者”,人与人的联系就组成人类社会,所以说,在道德境界中,我们寻求的是一种社会上普遍联系的和谐与统一。但在天地境界中,我们寻求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与宇宙的和谐与统一,是超越一切社会、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普遍性的联系与统一。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的把握什么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或者说也可以叫做宇宙命运共同体,宇宙中的一切,世界中的万物都值得被尊重和被善待,这是一种“大爱”,也是一种理想。

    (图:人与宇宙万物的和谐与统一)

    总结

    不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也好,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也罢,这四重境界并不是完全孤立,彼此毫无联系的。同样,在步入到一个新的境界时,也并不意味着旧的境界就可以完全抛弃。

    在笔者看来,人生于自然,人的本能和欲望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但正因为无法抹除,人类能够战胜自己的本能和欲望,达到道德境界,甚至是天地境界,则更为可贵。人的最高境界并不是某一种单一境界的存在,而应该是四种境界的统一体,人应该生于自然,依托功利,心怀道德,仰望天地,这才是“大我”的存在,这才是理想的存在

    感谢诸位的评论与点赞,希望与您在彼此的学习中共同收获感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真诚鸣谢提供者;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人生难得四个境界的句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