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处不可尽占的古语
  • 都知道吃亏是福,为什么没人愿意主动吃亏,都把钱看的很重
  • 好处不可尽占的古语

    好处不可以占尽,才能给别人留有余地!平日不能不择手段,无节制的使用权力去占便宜,有人说残缺才是美,完美有所保留。

    给人留地,给己留余地,便宜不占尽,聪明不用尽,福气不享尽,才是人生哲理。

    福气不可以一下子全都享受完,便宜不能让自己全占了,聪明不能过了头。如若不然,势必会惹祸上身。

    都知道吃亏是福,为什么没人愿意主动吃亏,都把钱看的很重

    吃亏是福,《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习相远。是说每个人生出来时本性都是善良的,随着时代变化,人性也在变化。过去人老实善良,自己安慰自己:吃亏是福,而现在人只能是吃小亏,占大便宜,否则谁也不想吃亏。再说:人们生活来源离不开钱,所以才会把钱看得很重,甚至还有人为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就是人性的本能。

    中国有很多古话在今天被人质疑,有一句就是吃亏是福。其实这句话的思想源于道家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人吃亏不就是祸吗?但这是福之仰仗,所以吃亏是福。问题是后面还有一句叫“福兮祸所伏”,到底是会成为仪仗,还是潜藏的祸患,这些道家先辈们也想搞清楚。

    都知道吃亏是福,为什么没人愿意主动吃亏,都把钱看的很重 - 句子网

    在《淮南子》中有“孔子读《易》,至《损》 、《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欲与利之,适 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其中最重要的话就是“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好事坏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如果明白了这个也就懂了如何趋吉避凶。
    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天吃苦是福为人质疑的原因,因为大家只知道吃苦是福,不懂利害之反,更不懂如何审辩利害,继而从祸患中找到福气,所以吃亏无福。吃亏是福对这些人来说就是一句安慰的话,能明白利害相反,继而找到祸福转换所在,那么才是真正的吃亏是福。

    淮南子中有一个故事,说是楚国明相孙叔敖曾告诫自己的孩子说“我曾为楚王立过功,王要赏我但是被我推辞了,我死之后楚王一定会奖赏你!但是你切记不能要好的封地,有一块封地没人想要,你就要这里。”孙叔敖死后楚王如他所言赏赐他的孩子特别好的封地,但是他就是不要,就要那块烂地方。
    后来楚国有法规功臣的封地二代就要收回,但是孙叔敖子孙这块封地没人想要,也就一直是他家的了。这你能说不是吃亏是福吗?

    孙叔敖所做的就是劝自己孩子吃亏,但其结果却是孙家从此以后有了世代相传的封地,比别的功臣厉害多了。

    所以吃亏是福中的吃亏,更多时候是损之而益,而不是听天由命,遇到吃亏祸患就怨天尤人,亦或是自我安慰。

    但要能想到损之而益,人就不能不建立起逆向思维!当然如果你受过围棋训练,就一定明白有时候让对方吃几个子,才能吃对方更多的子。在人事上也是如此,有战略的后退不是懦弱,吃亏也只是一时。

    但人就是记吃不记打,想好不想坏!所以说读者如果真的想吃亏是福,不妨在得失前除了想得到后有多开心,也请想想有哪些祸患?也请想想失去后能得到什么,只有这样吃亏才能变成福气,福气才能长久啊!

    这个世界精明的人很多,人太精明的话,可能不愿先付出,长久的话,怕苦怕累,甚至斤斤计较,这样是精明害了自己啊!

    愿意先付出,付出心态、主动精神,这本身就包含着吃亏是福的哲理。

    人每事每天都应该是投入去干,这是职业的,也是服务的,我为人人,口碑可以成就人的事业,这背后也是吃亏是福的哲理。

    销售都要学会若要取之,必先予之。马云说:我对钱没有兴趣。其实,是做事让人感兴趣才赚到钱。把钱看的很重,往往是很难赚到钱。

    吃亏是福是心态,更是做事姿态,人太精明,容易使人对其产生警戒心理,俗话说:傻人有傻福!

    我以为这是中国文化教育方式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是儒、道文化,都是教育人们宽容、大度和包容,因此,在利益面前,希望每个人都应遵循让利与人,谦、谅、恭、让的主导思想,所以才会有“吃亏是福”之说。另外,这句话本身也的确很有道理,在实践生活中都以得到证明,之所以还有很多人不以为然,那是对自己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定位不端所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吃亏是福”就会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可。

    都知道吃亏是福 为什么没人愿意主动吃亏 都把钱看的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