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之战好句子分析
  • 《资治通鉴》告诫了世人怎样的人生哲学
  • 赤壁之战好句子分析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①。

    烈火初张照云海②,周郎曾此破曹公。

    【释词】

    ①楼船:一种高大的战船。

    ②初张:初,刚刚;张,布满、充满。《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重。”

    【赏析】

    东风刮起,赤壁大决战开始了。周瑜指挥吴军全线出击,江上“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张开”;岸上曹营被火烧着,于是“满天火起”,“满江火滚”,顿时,曹军陷入一片“火林”火海之中……这首诗便是火烧赤壁的写照。

    这首诗是从李白《赤壁歌送别》一诗上节取的。李白此诗前四句写赤壁怀古,后四句写送别之情。并以送别地曾发生过的赤壁英雄事迹,去鼓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的朋友“——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其诗感情脉络很清晰,赤壁怀古不过是个触景生情的引子而已。小说家把它引入小说情节之中,用诗的意象更凝炼地去涵盖火烧赤壁的壮观景象。

    小说家铺叙了赤壁鏖兵,周瑜先斩诈降的蔡和,“用血祭旗”;接着黄盖“乘一天顺风,望赤壁进发”,一接近曹营,便“一齐发火”,随后“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而诗歌只用了十四个字便鲜明地突现了火烧赤壁的壮观,想当年曹操号称百万雄师,战舰千列,旗帜林立,气势凌厉! 周瑜只一把火,便将“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抓住了最典型的意象——楼船、烈火,渲染了浩大壮阔的战争场面。这谋略,这气势,何等的豪迈啊! 精辟优美的诗句强化了小说情节氛围和历史的情绪。

    《资治通鉴》告诫了世人怎样的人生哲学

    泱泱大国的中华史有两种体裁,一是纪传类,素称二十四史加清史稿,其实有三十部之多。二是编年类,有十三部。《史记》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列纪传史榜首。而《资治通鉴》则以"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居编年类首位。

    从《春秋》.《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国榷》到《明元清系统纪》,洋洋大观的中华编年史,为何人们对《资治通鉴》情有独钟呢?自它面世以来即受拥趸,研究者蜂拥,很快形成一种学问一一通鉴学。以宋末元初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学术价值最高。现在,史学家们从热衷《论语》.三国之类转到《资治通鉴》研究上了。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继《从"资治通鉴"到家国兴衰》出版,最近又提取122问,写出《资治通鉴启示录》,厚厚上下集两大本。把研究热似乎推上了高潮,追研者趋之若骛。

    《资治通鉴》虽是一部通史,但由于其采取史料极多,所谓"简牍盈积,浩如烟海",内容充实,天文地理,礼乐历数,朝代兴衰,大小战役,民生休戚,等等,无不详备。且透出哲理的光芒。

    人生哲学,以史为鉴。从《资治通鉴》中可看到,李悝的"识人五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可谓修心三要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良臣亡。"太多了,这样的极富哲理的史事在通鉴中比比皆是,张国刚教授以122例为典型进行精辟分析,对人们理解学习通鉴大有裨益。我想通鉴热是好事,对治国安邦,聚集民心,同心同德建设祖国是大有好处的。

    赤壁之战好句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