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列举点运用对偶排比比拟的古诗词呗十分感谢?
比拟: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 《海棠》
对偶: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 《征人怨》
排比: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 《木瓜》
用对偶,排比的手法写一篇文言文?
文言文的比喻与现代汉语的比喻一样,有本体和喻体,也有比喻词,当然,有的只出现喻体,有的没有比喻词。
例1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鱼肉,何辞為?(《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如今人家好像是厨房的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放在砧板上的鱼和肉,这样紧迫的情况,还要向人家告辞干什么呢?
例2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译文:使自己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例1用 "刀俎"和"鱼肉"比喻对方和自己,将两种对比强烈的不同地位和危急的形势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例2用"污泥"和"浊秽(环境)"比喻邪恶的势力,用"蝉蜕"比喻自己的洁身自好,比喻具体形象,句子通俗易懂,屈原的周遭环境和他的人生态度在比喻句中有了清晰的交代。
(二) 夸张
夸张,主要是通过形象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比较强烈的感觉,从而增强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1 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於鸿毛。
译文:人本来就免不了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
例2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櫓。
译文:秦国便有了剩余的精力,乘对方的困敝而制服他们,在战场上追逐逃走的败兵,杀得敌人流下无数的尸体,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
例3用 "泰山"和"鸿毛"来比轻重,将死的价值夸大和缩小,夸大和缩小中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涇渭分明的价值取向。例2用"百万"的"伏尸" 和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来形容战争的残酷,夸大的描述中刻画了秦国的强大和残忍,以及其他国家的弱小和惨败。
木兰诗里的对偶句?
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这两句对偶,描写边塞夜景,通过艰苦环境的烘托,表现出木兰木兰守卫边塞的艰辛。
还有: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对偶句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些句子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有力的突出、表现了木兰的人物形象。
《木兰诗》里的对偶句非常多。姑且不算比对偶句长的排比句,单纯的对偶句就有一下各组: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岳阳楼记的排比句和对偶句?
释义:在朝廷里做++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释义:(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释义: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这个对偶句由两个动宾语组成。动词“衔”、“吞”相对;有动态和活力,表现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形容词“远”、“长”相对,名词“山”、“江”相对,对仗极工。六字写洞庭湖,是粗线条的大写,极壮阔,极见气势。从修辞看,既是对偶,又是拟人。试想:湖中之山那么远大,却像把一片饼干衔在嘴里一样;万里长江却可以把它一口吞下,形象多么生动,气势多么磅礴。六字描绘“横无际涯”的洞庭,堪称绝唱。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这两个对偶句,均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第一句“北”和“南”是表示方位的名词相对。“通”,通向;“极”,到达,动词相对。“巫峡”、“潇湘”,名词相对。第二句“日星”、“山岳”是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两者均为主语。谓语“隐曜”、“潜形”是两个动宾短语。两个句子不论从词组看,还是从每个字看,都是相对甚工的。
从意义上,第一句写岳阳楼的地理环境,交通四通八达,故“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为下文写雨、晴两段作铺垫。第二句极写雨中迷蒙的日、星、山、岳,渲染萧索悲凉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