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每句诗表达情感是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4.七律长征的意思
1、第一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意思是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第二句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是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3、第三句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⑿横铁索寒。
意思是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4、第四句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⒃过后尽开颜。
意思是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衹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横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一一毛澤東《長征》一九三五年十月
【长征】红军1934年10月从江西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经历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一年中,歼灭和击溃敌四百多个团,红军也由三十万人锐减为三万人。
【五岭】为绵亘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交界的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的总称。1934年10月至11月间,红军先沿五岭北坡前进,后越过越城岭,西入贵州。
【乌蒙】乌蒙山脉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红军于1935年4月经过乌蒙山。
【金沙江】即长江上游,青海玉树至四川宾一段。水流湍急,两岸险象环生。红军于1935年5月巧渡金沙江。
【大渡桥】指四川西部沪定县大渡江上的沪定桥。红军于1935年5月29日击溃桥头敌军,强越此桥。(参看〈飞夺沪定桥〉)
【岷山】绵延于四川、甘肃、陕西、青海等省的交界处。诗中的岷山,指夹金山至毛儿盖地区的雪山地带,山顶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红军于1935年9月翻越岷山。
【三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此诗开篇即以不可阻挡的气势,表达出红军一往无前的豪迈气魄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结尾更是寄意深远,显示红军在战胜革命阵营内部的机会主义,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
形容长征比喻手法的诗?
七律长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对仗、拟人、夸张;
1、五岭逶迤腾细浪:比喻,五岭本是山比喻为江河;
2、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对仗,很是工整;
3、 更喜岷山千里雪:拟人,雪山会笑,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夸张,夹金山哪有一千里这样长。
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用了夸张、借代的修辞手法“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
《七律·长征》表达了诗人心里喜悦和满腹豪情,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