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学对人生的认识?
佛学对人生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是怎么来的,从无始劫人是怎么来的,我们不去探讨,只知道佛门记载,人刚开始来到地球的时候寿命是四万八千岁。现在的人都是经过六道轮回而来的,但是只能从三个道来,一个是天道,另一个是人道,最后一个是畜生道。现在的人都是从这三个道上来的。
2,人一生是怎么回事。佛门中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就是说今生受的苦,都是前生做的孽,佛门中讲因果报应,今生享的福也是前生或累世积来的,所以劝人行善事为后世积福。
3,人死后去哪里了。在佛门中人死后可能下地狱,可能入鬼道,可能进畜生道,也可能重回人道,也可能入阿修罗道,升天道。那有什么标准吗?这个标准就是持五戒修十善道业,然后能回人道,或生天道。若是犯了十不善业道,按其轻重不同,下坠畜生,恶鬼,地狱道。所以佛祖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人死后最好的结果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需生时念佛。
大体上这几个方面就是佛学对人生的认识。
佛教如何看待人类永生?
佛家看待人类是不存在永生的,不单人类不可能,可以说六道众生都不可能避免,众生只要没有修成果味都必须根据业力在六道轮回,这个是天道规则,佛家的涅磐状态也不是永生,而是不生不灭的状态,那是领悟了真如自性,真正不来不去的解脱状态。
没有永生,只有真心不生不灭。你所看到想到的身心世界都是生灭的!只有提供生灭环境的虚空无有生灭。打个比喻,你看的电视,屏幕里的节目不停的变化,电视屏幕本身没有变。屏幕里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屏幕本身无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我们的身心世界就像屏幕里的节目,时刻变化,生老病死。提供画面的屏幕无有生死变化。屏幕,就是如来实相!节目就是宇宙人生!节目就是诸相,屏幕就是非相。节目就是心经的色,屏幕就是空!希望通过这比喻能让大家明白真如实相和世界的关系。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
1、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
2、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成果。
扩展资料:
佛教的教义核心:
1、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
2、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
简单地说,缘起就是一切事物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缘起的定义是: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四句话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佛的教导不是让我们脱离生活或者厌弃现世,而是让我们知道如何以智慧来分析、理解、判断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寻找中道的解决方式。做好我们能够做的事、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如何依照佛法的思维去发现和分析乃至解决,则是我们自己的觉醒、觉察而后最终觉悟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自净其意”。也就是自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佛教指出的是人生的烦恼,但不是让我们脱离社会。只有正确操控自己的心理、自己的行为,就不会有烦恼产生。佛法的不执著不是要我们做事稀松,而是要我们知道什么是“妄”,什么是“实”。该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该尽的义务一定要尽责,不懈怠、不迷惑、不固执。要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执著,就是佛法带给我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