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敬畏什么?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伟大的诗人都不是现存功利的获取者,他们在生活中一败涂地,而他们的声音,他们展示的生命世界,则与人类共存。”伟大的诗人犹如黑暗中的引路人,让读者寻找心灵的光明和出路。因此,我们也应该敬畏伟大的诗人。
敬畏,人类对待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态度。也绝不仅仅局限于孔子所说的“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三畏”上。敬畏天地神灵、先贤哲人、生身父母,敬畏法律道德、事业责任、规章制度,面对一切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心生敬畏,就会行有所止。敬畏,让我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走得远、走得稳。
有人说,在这个任何行为,物品,甚至思想都可以用人民币来衡量的时代,诗歌的荣光早已被世俗的尘埃遮蔽,诗人成为某些人嘴角看似不经意却意味深长的一撇,那些++燃烧的岁月,那些风中的吟唱,雨中的呐喊,那些铁屋里的冥思与彷徨,渐渐地从世人眼中淡去……为此,也唯此,才更需要我们敬畏伟大的诗人。
任何一首传世诗作,无不烙上时代的印记,浸透着生活的底色,渗入作者的体温、汗水,甚至血和泪。“一条汉子立在一块土地上,苦难始终在周围盘旋。他弯下身去,劳作的姿势被印在太阳,文字,城徽后代的面貌上”,读着海子的诗歌,你能够透过文字看到鲜活而具体的生活细节、人文风貌……
在大唐盛世,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着眼现实,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完全以入世的态度,表现社会的现实和苦难。在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他抒发了自己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内心痛苦和感慨,传递了“天下寒士”的痛楚,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声,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不论在哪个社会、哪个时代,善良的人们依然需要有忧国忧民、为民鼓与呼的伟大诗人存在。
敬畏自然中的敬畏是什么意思?
“敬畏”,从字面上说,是又敬重又畏惧.敬重的含义比较容易理解.课文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大自然的智慧“深邃、高超”,“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这些话都充满敬重的意味.
我们该如何回报大自然的恩赐?
自然界厚养着万物生灵,我们对大自然既要感恩,又得敬畏。
自然,给予我们的是无限美好。重峦叠嶂的巍峨山峰,涧泉淙淙。山上花繁叶茂,古木参天,枝头鸟儿欢悦鸣唱,走兽林间穿越,小心翼翼,提防着它们的宁静安逸被侵扰。一阵风,林涛吼,峡谷震荡。令人心潮激荡,澎湃着遐想和力量。那名川大河,滋养着人类的文明,使人类得以繁衍生存,呈现着人类主宰世界的万千气象。高楼大厦林立,街市商铺繁华。列车长啸奔驰,飞机轰鸣翱翔。田间劳作丰收,工厂制造繁忙。没有大自然的馈赠,人类啥也不能,啥也别想。
自然,人类又充满了无限敬畏。它护佑你又毁灭你,让你经受无数次的灾难。
飓风来临时天昏地暗,掠走你的栖所,掳走你的性命。狂风暴雨,席卷而来,让你一切为生存的努力,前功尽弃。泥石流也会使你处于万覆不劫的境地。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瞬间倾覆,毁灭一切世态的美好。
因而,我们敬畏自然,又不能不善待自然。
我们人类就是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进而在善待自然求生存,求发展的。回报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应努力做到:
一,我们不要向大自然一味地无休止的索取。主观愿望,不可违背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少做好心办坏事的蠢事。有效地开发自然,利用自然,对自然也进行一定的补偿。
二,呵护自然原本的生态。科学适度的开采自然资源,砍伐不过度,严禁破坏原生态的砍伐。植树造林,让山更绿水更清。
三,回馈自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做好垃圾的分类。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到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坚持绿色出行,不焚烧植物吉梗,坚持吉梗还田。不随地吐痰。杜绝一些污染大气的行为发生,让天更蓝气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