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爱的本质是什么?
爱情可能有,但很难实现与持存,世俗所认为的爱情就是进入婚姻。那是基于经济关系或亲情牵制,主要是功利目的,所以进入婚姻后的爱情,大部分是以搭伙过日子的现实状态呈现。
世界上绝大部分结了婚的情人都是痛苦的,婚外恋的泛滥是无法根治的,道德层面的指责是幼稚的。
因为爱的本质不在于占有,世俗的婚姻制度和人的本能诉求却恰恰是要「以满足占有为目的」,所以爱情永远是以异化的形式在现实中沦落。
萨特和波伏娃可能窥破了这层窗户纸,所以他们选择一辈子不结婚,一辈子开放性关系,却能一辈子忠于彼此。
我从不属于你,我才能真正属于你。当我开始拥有你的那天,也正是我开始背离你的那天。非伟大的两颗灵魂不足以拥有真正的爱情,所有的自嗨与秀,都是掩耳盗铃式的自欺。
我去,是不是太悲观了~~
人们说,爱就是“占有一个人的心”,而不光是占有其肉体。但这样说是自相矛盾的,或仅仅是象征性的说法。因为“心”是不能“占有”的,能“占有”的就不是“心”。
真正的爱是永远的焦虑、担扰,是对被爱者的自由所抱有的恐惧和期望。是对对方的“真心”的「永无止境的试探和对无望的爱的永怀希望的追求」。
爱是在无条件的奉献和自由的获取这两者之间的「永恒的矛盾」,是幸和不幸的不断交替和互渗。爱是在幸福中埋藏着不幸的预感,在痛苦的间歇中体验着片刻的销魂……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主要内容,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 段)开门见山, 提出观点. 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 段至第6 段)运用事例, 证明观点.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 科学真理的发现, 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 然后, 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
第三部分(第7 段至第8 段)总结全文, 重申观点. 指出科学并不神秘, 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 不断探索, 善于独立思考, 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