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行舟,亦能覆舟”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它蕴含什么样的哲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生活哲学句子说说心情短语,生活哲学句子说说心情

用辩证观看,凡事有利必有弊,水既能让你舟行于上而如履平地,也可吞没船只,让你葬生其中,这就是说凡事必须看两面,利弊权衡,而后抉择。

从偶然性角度讲,水载舟是必然性,覆舟只是必然中的偶然性,所以要在载舟的必然性中去预防覆舟的偶然性,也就是说,在做事情的时候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同时也不疏忽细节和次要矛盾。

用“度”去衡量的话,就是凡事必须掌握度,水本来可以很好的帮我们载舟,可是超过一定的度,而没有利用好,便可能有覆舟之险,所以做任何事情,掌握好分寸很重要,不能力度不够,更不能过度。

孔子说:“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哀公》)

意思是孔子说:“我曾听说过:君主就像船;老百姓就像水。水能托推着船只前行,也能淹没船只。君主如果能够从这个道理中意识到危险所在,那么,危险就不会到来了。”

这里谈的是君与民的关系,其实也是国与民的关系。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比喻,说明了人民力量的极其伟大,揭示了人民是国家根本的本质属性,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极其重要性。千百年来的历史不断证明着这一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是天下。这一思想,对历代贤明的统治者尊重民情民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今天的领导者应引以为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