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角度看待人生重大转折?
无论你是身处在年轻时期,还是中年,抑或是老年,但凡遇到变化或者转折,大家都或多或少的会产生迷茫的状态,但我想和大家说的是,迷茫恰恰是最正常不过的心理状态,意味着你重视这个变化、期待这个变化、抑或可能将给你带来大的转折。
迷茫是你对未知的事务或者变化所产生的非常正常的心理状态,说明你在为变化做准备,为变化而思考,只是因为是未知的或者是新鲜的,但你原有的认知或者经验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觉得没有东西可以借鉴,帮助你顺利度过的时候,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是正常的反应和心理过程。
而青年时期和成熟时期的心理变化无非在于,年轻的时候的迷茫更加强烈一些,伴随着恐惧和焦虑,成熟时期的你并非不迷茫,只是你经历了无数次的迷茫之后,已经积累的经验,面对屡次来袭的迷茫,你知道随着事物的发展会迎刃而解,而你能够做的,无非是尽人事,努力做自己可以做的,然后就是等待,听天命。

所以,想告诉大家,在人生的很多时刻,我们都会迷茫,所以,大家不必觉得迷茫是阻碍自己前行的恶魔,而是人的正常心理机制和反馈,遇到未知的事情或者没有经验的时候,情绪自主的会产生防御,通过迷茫来提醒你,要重视眼下的这个事情了,希望你可以克服。
什么是鲁迅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
我来回答鲁迅一生道路上最重要的转折点
今天是鲁迅先生逝世八十三年纪念日回顾他的一生
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三次重大转折:
第一次,家庭由小康坠入穷困,18岁便旅行到南京,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想走“实业救国”之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在晚清,鲁迅这种出身的青年最大的出路就是科举考试。其实鲁迅几兄弟参加过科举,但成绩不佳。鲁迅后来离开家乡,先后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南京路矿学堂学习。在南京他阅读了许多新书刊,这些报纸和译著改变了鲁迅的思想。他当时很崇拜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也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后来鲁迅考取官费留学生,于1902年赴日本留学。鲁迅在日本最初学医是为了救国,因为他始终关注的是国民性。据许寿裳回忆,鲁迅认为中国的问题是缺少爱与诚,这正是中国文化晚清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由此鲁迅开始不认同清政府,在东京留学时,他剪掉了自己的辫子。
在留学期间,发生了一件影响鲁迅一生性格和命运的重要事件,那就是婚姻。他奉母亲之命回国,与一位名叫朱安的旧式女性结婚。鲁迅给朋友写信说,这一次回家是给母亲娶妇,而不是给自己。据有关回忆资料,鲁迅坚持不跟朱安同居,并且在第三天就返回了日本。今天有人攻击鲁迅,认为他对朱安女士始乱终弃。其实鲁迅这样做,是为朱安和母亲着想,而自己静受痛苦,这也是贯穿他一生的牺牲精神。他曾说:“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古代并没有“爱情”这个词,而鲁迅这一代人恰恰是刚刚接受爱情这个观念。鲁迅的婚姻道路在当时很有代表性,这一代人恰好生于历史的转折点上,时代还不能提供实现新思想和新追求的机会。所以我们评价前人,应该有一个历史的态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