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据历史记载,在南北朝时期,清明节的前一天被定为“寒食节”,因为寒食节是不能生火做饭的,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只能吃冷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融合在一起,成为了清明节的一个重要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扫墓祭祖、踏青、植树、放风筝、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重要的礼俗主题,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拜清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家族的凝聚力。

踏青也称作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植树也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在我国有些地区,清明节还有吃鸡蛋、画彩蛋、斗鸡等习俗,这些习俗都是为了庆祝春天的到来,祈求健康和好运。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清明习俗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