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下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1、瞒天过海: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2、围魏救赵:公元前 354 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前往救援,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军队正在攻打赵国,魏军精锐倾巢而出,国内一定只剩下了一些老弱残兵,将军不如率领大军直接进攻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一定会回师自救,我们在魏军返回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伏,一举击溃魏军,这样既解了赵国之围,又可给魏军以沉重打击。”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出兵围困魏国都城大梁,魏军闻讯,果然放弃邯郸,回师驰援大梁,齐军乘魏军疲惫之机,在桂陵设伏,大败魏军,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兵法上称作“围魏救赵”。
3、借刀杀人: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劝说吴王出兵救鲁,于是子贡游说吴王夫差,劝他出兵救鲁伐齐,拓展疆土,子贡游说吴王时说:“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他让吴王认识到,假如齐国吞并了鲁国,势力更加强大,必将威胁到吴国的安全,吴王就有可能出兵干涉,这样,齐国就有可能被吴国打败,吴王听了子贡的话,十分高兴,就派他的大将孙武、伍子胥率领三万精兵,浩浩荡荡地攻打齐国了,齐军被杀得七零八落,齐简公也被敌军所擒,鲁国的危机也因此得到了解救,在这个故事中,子贡充分利用了吴王称霸的心理,巧妙地劝说他出兵攻打齐国,从而使鲁国得以幸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子贡救鲁”的故事,后来,人们就把它概括为“借刀杀人”的成语,用来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4、以逸待劳:东汉末期,曹操与吕布在濮阳一带对垒,由于吕布军队骁勇善战,曹操一时难以取胜,曹操决定暂避吕布的锋芒,坚守营寨,不与吕布交战,吕布见曹操不出战,便亲自率领军队前来挑战,曹操却仍然坚守不出,只是派出小股部队骚扰吕布的军队,这样,连续相持了十几天,吕布的军队疲惫不堪,士气低落,而曹操的军队则以逸待劳,士气高昂,这时,曹操看准时机,派出大军突然向吕布的军队发起进攻,一举击败了吕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战争中,要善于保存自己的实力,等待敌人疲惫不堪的时候再出击,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5、趁火打劫: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报仇雪恨,为了激励自己,他睡在柴草上,还在房梁上挂了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就尝尝苦胆的味道,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变得强大起来,公元前 482 年,越王勾践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吴国,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率领大军前往迎敌,双方在夫椒展开了一场激战,由于夫差骄傲轻敌,越军最终取得了胜利,夫差被迫求和,勾践乘胜追击,围困了吴国的都城姑苏,后来,夫差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同意了,勾践要求夫差让他的妻子到越国去做人质,夫差答应了勾践的要求,让勾践的妻子到越国去做人质,勾践在越国期间,一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越国的国力逐渐恢复起来,公元前 473 年,勾践再次率领大军攻打吴国,一举消灭了吴国,勾践灭了吴国,又乘胜进军北方,在徐州大会诸侯,一时成为霸主,越王勾践“趁火打劫”的故事,后来被人们概括为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在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的时候,趁机去捞取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