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书上描述的卫青霍去病收复河套改为夺取河套?到底是收复还是夺取呢
首先说一下,卫青在河南之战收复河套时,霍去病才是一个12岁的孩子,他是参加不了的,闲话少叙开始正题。
现在有一种毒瘤观点,说卫青的河南之战是夺取河套地区,而不应该是收复,我认为这简直没有任何道理。河南之战的当事人汉武帝也没觉得是夺取,而是用平定二字,就连司马迁、班固也认为是收复,不知道为什么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整天胡说八道。
秦朝的大一统理念、政治制度都被汉朝继承和发扬光大,河套曾经是秦朝的领土,汉朝自然有收复的权利。不仅如此,甚至司马迁在修史记蒙恬列传时,也表示秦始皇派蒙恬是收回的河套,而不是夺取,因为司马迁大概认为秦朝是继承赵国的河套地区。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史记蒙恬列传
战国赵武灵王时期搞胡服骑射改革,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有过一段时间的开疆拓土。赵武灵王逐林胡驱楼烦,成功地从他们手里夺取九原、云中,并建了九原城、云中城。九原在今包头,云中在今呼和浩特,均属于河套地区。以至于后来赵武灵王萌生了从河套攻秦的大胆想法。
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史记赵世家
赵国首次把河套一带纳入到华夏的版图当中。注意赵国才是夺取,真正的根源在这里,而且还是从林胡、楼烦手里夺得,跟匈奴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只是好景不长,中原地区兼并战争愈演愈烈,赵国无法保住河套,被新兴的匈奴头曼单于所夺。
秦始皇嬴政灭六国完成大一统后,心里面很忌惮虎视眈眈的匈奴,于是派蒙恬率30万将士打跑匈奴,拿下河套地区。如果说是收复河套不大妥当,因为秦始皇的大一统是开天辟地式的,并没有继承的源动力,所以应该是夺取。
秦始皇夺取河套后,令蒙恬重新建了九原城,设置了九原郡,而且在阴山脚下修建了长城、塞阙,还修了一条从关中直达九原的直道,即古代的军用高速公路,牢牢的把河套控制在自己手里。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在大一统执政后,华夏与游牧民族分界线的标志。
汉承秦制,其大一统的理念、政治框架、地理界限都全盘吸收。河套是秦朝的,自然也是汉朝的,所以汉朝叫做收复没什么悬念,我是这样认为的。
公元前129年,大汉帝国卫青将军和李息将军从云中郡出发向西发动河南之战,一举收复河套地区以及直到陇西郡的光大地区。汉武帝下诏书,给卫青封侯庆功,用了“西定”二字,有平定之意。也就是说河套本来就是自己的,只是平定叛乱而已,所以汉武帝不认为是夺取。
今车骑将军青度西河至高阙,获首虏二千三百级,车辎畜产毕收为卤,已封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史记卫青霍去病列传
班固的汉书,写汉武帝本纪,用的就是“收河南地”。汉武帝认为是收复河套,司马迁和班固也没意见,当然我也认同。你们认为呢?
综上所述,秦始皇所确定的大一统理念和疆域秩序都深深影响后世,一直到现代都不曾改变,这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具体表现。每一寸领土都来之不易,我们将一直秉承大一统理念,连绵不绝。
河套地区是指黄河“几”字周边流域,是黄河中上游的平原,水草丰美。俗语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天下黄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后套”。河套地区土壤肥沃,灌溉发达,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拥有河套就等于拥有源源不竭的马匹和强大的骑兵。
河套地区在周朝以前是狄人和匈奴生活地区,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十万大军将匈奴驱逐出河套地区,迁民三万户,设云中,九原两郡。但秦末大乱,移民都返回中原,匈奴卷土重來,匈奴单于冒顿趁机占领河套地区,河套地区又落入匈奴手中。西汉建立初匈奴力量很强,经常骚扰边境,抢夺财物,杀害边民。汉高祖率三十万大军出击匈奴,结果被围白登山,用陈平的计策才得以脱身。从此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为主,抵抗为辅的政策。
经过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几代的休养生息,特别是文景两帝的治理,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空前强大,粮草堆积如山,仓库里钱堆满了仓库,汉武帝有了足够的资本实行自己反击匈奴的政策。他实行马政,训练骑兵,提拔了卫青和霍去病等一批优秀将领,终于汉帝国和匈奴算老帐的日子到了。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率军出击匈奴,把匈奴赶出了河套地区,设立了塑方,五原两郡。修复了秦朝建筑的长城并移民十万戊边。河套地区土地肥沃,很适合耕种和放牧,是匈奴南下中原的基地。长期以来由于汉朝首都长安距离河套很近,时刻都能感受来自匈奴的威胁,匈奴甚至一个急冲锋就能攻到长安,河套的收复对西汉王朝来说如同拔了扎在咽喉中的一根刺,从此解除了匈奴对京城长安的威胁。
河套地区在周朝就是匈奴等少数民族居住区,秦朝虽然短时占领,但又很快失去。汉初因为匈奴的强大,更是只能采取和亲加防守的政策,肥美的河套地区成为匈奴南下的基地,一直到武帝才收复,并采取了主父偃的建议,设立塑方和五原两郡,并移民十万,正式把河套地区纳入汉帝国的版图,由于河套地区长期是汉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处,一直由匈奴等少数民族占领,所以用夺取更加尊重历史。
从秦汉传承谱系来说,应该是收复。
收复是汉承秦统之说。河套在秦朝时即为秦地。贾谊在《过秦论》中,写到始皇帝统一六国后,“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河套,在始皇帝时即为秦地,并修长城以固守。
秦末,天下大乱。匈奴崛起,乘中国乱世,夺取了河套地区,并一直占领。直到汉武帝时,历经百年积蓄,为卫霍击败匈奴,重新收复了河套地区。河套重归中原王朝。
从历史传承和法统继承,以及自古以来上来说,应该是收复。
警惕这种对历史教材的删除,微调和改变。
过秦论说
说收复,那还是那种一贯的口吻,先占据道德制高点:那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哪有那么多自古以来,河套地区是一篇草原,那里多半时候是游牧民族放马的地方,秦朝曾一度夺取来,后来又被匈奴占了。汉朝为了组建骑兵,必须要好马,所以要夺河套养马。
土地的问题是最难解释清楚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块地方不像中原是种植区,游牧民族也不像汉民族固定在一块地方生存,他们是哪里草长得好去哪里。从情理上讲,这里又不是农田,怎么就自古以来是汉朝的了?所以改为夺取。
再一个现在汉人蒙古人都是一家人,岳飞民族英雄的身份都不提了,也是为了照顾民族情绪。
什么是河套引黄灌溉
河套引黄灌溉的历史很早,据《汉书·沟洫志》记载:武帝时“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文中的朔方即今内蒙河套一带,河西是指宁夏及河西走廊等地。引河,指引黄河水以溉田,可见河套地区的引黄灌溉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了。但大规模的引黄灌溉,不论是内蒙河套灌区还是宁夏河套灌区,都是在清代。
银川的文化特点
我个人感觉我们银川的文化特点是豪放,热情,大度,欢迎每个有志之士来银川旅游,银川的文化,它涵盖了西域文化的特色和各民族的特色兼容,都有他金融并报的特色体现在银川的里面,银川的民族也分很多种,它的文化特色也有不同的种类,但是大的方向都是一致的
银银川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塞上古城,史上西夏王朝的首都,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和塞上明珠的美誉。更是拥有历史文化名长城,文化多元鲜明,中原文化,边塞文化,河套文化,丝路文化,+++文化等。
河套地区指的什么地方
河套地区,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河套自古以来就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生活资源,民谚亦讲“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种河套的地形在世界大江大河里绝无仅有。河套周边地区,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乾河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它们环绕着河套地区,正如众星捧月一样,把河套文明推到了最高峰,同时又把河套文明传播到更广阔的区域之中。有许多历史悠久的灌溉渠道,如秦渠、汉渠、唐徕渠等,有“塞上江南”之称。
河套地区指的是哪里
河套地区,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河套自古以来就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生活资源,民谚亦讲“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种河套的地形在世界大江大河里绝无仅有。河套周边地区,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乾河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它们环绕着河套地区,正如众星捧月一样,把河套文明推到了最高峰,同时又把河套文明传播到更广阔的区域之中。
有许多历史悠久的灌溉渠道,如秦渠、汉渠、唐徕渠等,有“塞上江南”之称。
河套平原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是黄河的冲积平原。山前的冲积平原,本就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利于人民耕耘和放牧;加之河套平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连接古代中原地区与匈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河套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河套历史文化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