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孟郊译文

寓言 唐.孟郊

谁言碧山曲,不废青松直。

谁言浊水泥,不污明月色。

我有松月心,俗骋风霜力。

贞明既如此,摧折安可得。

译文:谁说青山不懂曲直,不然青松怎可直入云天?谁说浊水污浊不清,却也能看见明月。我的一腔真心可告明月,能经风霜雨雪,即使世情如此,也不可摧残。

寓言 唐·孟郊

谁言碧山曲,不废青松直。

谁言浊水泥,不污明月色。

我有松月心,俗骋风霜力。

贞明既如此,摧折安可得。

译文: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后两试不第,直到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五十岁时任溧阳县尉,由于抱负不得施展,便放迹山林间,吟诗度日,以致公务多废,县令便另委他人代行职务,并把他的俸禄减去一半,不久辞官回家。后经河南尹郑余庆的推荐,出任河南水陆转运判官,晚年多在洛阳度过。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聘他往兴元府任参军,携家眷前往,病死在赴任途中。他为人耿介倔强,一生穷愁潦倒,所以他的诗大多是抒发个人的坎坷不遇和揭露世态炎凉,用字追求「瘦」、「硬」。但由于个人的清贫生活而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体会,所以又写了不少象《寒地百姓吟》、《织妇辞》等反映民间疾苦的诗。著有《孟东野集》,存诗四百余首。

碧山人来清酒深杯深层含义

"碧山人来清酒深杯深"一句诗句是出自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句话的意思是,很久以前,远方的好友来到这里,我们一起饮酒,心情舒畅,借酒消愁。
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思绪,而"碧山人来"也成为诗中的一个典型形象,代表着远方的朋友和离别的悲情。

究竟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还是“孤帆远影碧山尽”,两版本的出处如何,又有何不同

如果要在“是“与“还是”的二选一中给出答案,则此题近乎无解,因为没有原始的版本做为依据,就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但若由此题而进行关于句中词意的讨论,即是“碧山”更好,还是“碧空”更佳?我倒是觉得有些意思。

这就要分析句后的“尽”字了,也就是说,在“孤帆远影碧空(山)尽”一句里,诗人所要表达的,或曰诗人心目中所指的是什么“尽”了?是碧空“尽”了?还是碧山“尽”了?于是,便会见仁见智,各有所取了。

但我却以为“都不是”,既不是“碧山”,也不是“碧空”,那是什么呢?是“孤帆”。因为诗人是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远望的,他不会望着“空”,也不会望着“山”,他所望着的是那片孤帆,更确切地说,是那片“孤帆”下的人。但是他望不到了,那片“孤帆”已经消失了,已经“尽”了。“尽”者,断也,和“望断南飞雁”是一个意思。那么,“碧空”,或“碧山”在诗中的作用呢?我以为,他们之中是谁,谁都只能是诗中的背景。失的意境则或者是那片孤帆在天水相接的“碧空”线处看不到了,消失了;或者是在远处的“碧山”的山边被“碧山”所遮挡,看不见了,诗人怎么会另生枝节而写“碧山”不见了呢?

由此观之,“碧空”的意境恐怕比“碧山”的意境要高一些吧?谁知道是不是李白原先写的是“碧山”,后来又改写为“碧空”了呢?当然也有别的原因,古人是诗篇词章的传播有的是由书信中可看到,又由书信传出;有的则是从茶楼酒肆里歌女的吟唱中听到,然后记下来,再以书信传出;这其中哪个环节出了误差都会造成版本的不同。

此外还有“好事者”以自己的取舍擅自改动,然后流传至江湖的可能。比如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却是日本人改过的。据报道,日本人在把李白的这首〈静夜思〉编入小学课本的时候,觉得原稿中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中的“看”字和“山”字有些繁琐,便将之改为现在大家都已经公认的〈静夜思〉了。此为赘述,就此打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碧山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碧山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碧山人来清酒深杯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