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参战清军高达63万,最后为何还是战败了

首先清朝已经腐败到底了,慈禧太后把大把大把的银子都花在了享受上了,根本不顾百姓死活。大清朝的铁甲舰船刚开始的时候是亚洲第一,小日本根本不是对手,由于日后没有更新维护。再加上闭关锁国,对外界的发展跟不上形式,清朝的炮弹大多是哑弹,疏于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体贴,导致百姓生活困难,民不聊生。慈禧太后一把把持朝政几十年,有些衷心耿耿的大臣遭到排斥,再加上每个朝代都是刚开始建国,昌盛,到最后腐败被推翻,每个朝代都是一样的过程,这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过程,可以说当时是内忧外患,小日本又对我国虎视眈眈,别的国家都看清朝是一块大肥肉,都想来分一杯羹。导致清朝北洋舰队一战失利,一蹶不振。

甲午时期清军参战部队没有63万,扣除几乎纯粹是摆设的八旗和绿营,清军能作战的部队各省练、勇两军人数总计349700人,但是这些部队分布在全国各地,因为交通不便,调动困难,在甲午战争期间大多没有投入实战,实际参战的清军大约在12万人左右。而日军实际参战兵力大约在240616人,实际参战兵力日军超过了清军。在单场战役里,也是日军占兵力优势的多。

从装备上来说,清军里淮军装备较好,按照日方统计,大约有20%的部队装备了新式的连发枪。但是从总体水平上来说,清军的装备并不算好。日军在甲午战争里共计缴获单发、连发步枪10344支,火帽枪、火绳枪、抬枪等7193支,大刀长矛等冷兵器11764件,步枪不过占比35.3%,老式火器24.55%,冷兵器占比40.15%。而日军虽然连发步枪装备率不高,但是已经实现了100%的步枪装备。

火炮方面清军装备的大多是轻便的两磅炮和部分75毫米火炮,而日军则全部是75毫米火炮。只有在炮台、要塞地区,清军才有大口径火炮支援。

更重要的是,此时的日本军队已经完成近代化的改革,建立了参谋体系和后勤体系,统一制定作战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补给。而清军没有统一的指挥机构进行指挥和协调,各地部队之间缺乏配合,后勤更是一团糟。作战上也还是国内老一套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术,以密集方阵远距离排枪射击,不懂炮火支援,所以像海城反击战等有限的几次兵力占优势战役,也不能有效发挥战斗力,最后一无所获。

在政治上,日本何时进攻,何时谈判,都有明确的目的。反观清朝,慈禧只想着过六十大寿,李鸿章觉得打不过日本,但是又没有及时撤兵避免战争爆发,而光绪和翁同和觉得小小日本不足挂齿,想借这个机会表现下自己,顺便敲打下李鸿章,可没想到玩砸了,地方督抚也是各自打着小算盘或者喊喊口号,没一个能拿出如何击败日军的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可能指望战胜日本。

中国历史上的甲午战争时期 - 华夏历史


首先中国一线参战部队绝对不是这么多,但是甲午战争中,中国派出了当时最最精锐的部队。

当时中国军队的武器在陆军方面是处于优势的,海军方面略微处于劣势。而且中国军队处于防守一方,具有一定的地利优势。日军之所以获胜,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中国在思想上失去控制。甲午战争爆发时,清政府认为辽东是自己的龙兴之地,应该自己很支持,不过日本政府在辽东和中国沿海地区打出了反清复明的口号,否认了中国政府的合法地位,一些汉奸开始和日本进行勾结,暗中对中国军队进行破坏,甚至将情报送给日本人。

二、中国军队的组织调度不利是失败的根本原因。中国军队当时采取的是中世纪的营制战法,各个营之间缺少必要的统制和协调作战,以至于在平壤战役爆发的时候,前线只是临时让叶志超统领,但是其他几路军队并不是北洋的淮军,对于这个任命并不是很信服,各方角力之下,彼此呼应支援很少,前线营全军覆没,没有后方必要的补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甲午战争时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的甲午战争时期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中国历史上的甲午战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