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主要事件是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主要事件是秦晋联合攻郑。

周襄王二十一年,晋国于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国,成为中原诸侯盟主。原追随楚的郑国遂转而附晋。但时隔不久,郑又暗中与楚修好。这当然惹怒了晋国,秦穆公以为自己有恩于晋文公,所以就与晋国联合攻打郑国,企图共同瓜分郑国领土

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发展前和后

《烛之武退秦师》记秦晋围郑及秦国撤兵经过。秦因与晋之同盟关系,同时图谋向东方发展,故参与围郑。

郑与秦无直接利害冲突,且晋势盛对秦形成潜在威胁,故郑大夫烛之武能拆散秦晋联盟,说退秦师。 晋郑关系就完全不同。是年春,晋伐郑边鄙,试郑可攻与否。九月,“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史记·郑世家》)。

晋围郑的直接目的是羞辱郑文公,得主杀重耳之晋臣叔瞻。秦撤军后,晋对郑之威胁并未解除。

郑庶子子兰在晋,事晋文公甚谨,斯时,从晋文公围郑,以求入郑为太子。

晋提出结盟两项条件后,“郑文公恐。不敢谓叔瞻言。

瞻闻,言于郑君日: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瞻,瞻死而赦郑国,瞻之愿也。乃自杀”(《史记郑世家》)。

郑文公以叔瞻之尸与晋,且许晋立子兰为太子,晋兵方罢去。

三年后,郑文公卒,子兰立,是为郑穆公,晋郑关系彻底缓解。

鲁僖公三十年,晋楚争霸以晋胜结束,晋文公因郑国当初与楚结盟,加上早年流亡郑国受到冷落,而联合秦国,共图灭郑。

烛之武应该是当吋郑国甚至整个五霸期间较为清醒的人物,非常明了各国间的矛盾与利益,也明了郑国作为一个大国夹缝间求生存的为难之道。只是人微言轻,难以抵挡国家终将统一的大潮。

当时成功退秦师,晋文公也后撤,但历史终将前进,国家必会统一,首先消失的,必定是作死的小国。

烛之武退秦师背景故事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

烛之武退秦师,整个事件中,涉及三个国家,秦国,晋国和郑国。

有一个成语叫做“秦晋之好”,但实际上秦晋并不见得真有那么“好”,现在看来也不过是一系列的政治联姻而已,友好邦交甚至几度决裂,这里面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这也是秦之所以能被“退”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秦晋亲如一家,任你怎么游说,该打还是要打的。

烛之武能成功,并不是靠口才,而是对局势的透彻分析。国与国之间,很少存在什么意气之争,秦国之所以跟着晋国攻打郑国,并不是因为友好邻邦哥们义气,而是觉得在战争中可以获取一些利益。

按照原本的形势,郑国被灭,晋国吃肉,秦国跟着喝点汤。而烛之武告诉秦穆公,如果保住郑国,晋国吃不到肉,秦穆公却可以吃到,何乐而不为呢?至于之前和晋国的约定什么的都见鬼去吧。何况那时候晋文公已经成为霸主,若是再得了一个郑国,实力就更加庞大,这样的结果对秦国也不是好事。

秦国不但退兵了,还把郑国保护起来,晋国随便换一个人也不干,但是这个人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国既没继续进攻郑国,也没反戈进攻秦国。郑国虽然没灭掉,但是威慑作用已经起到了,事实上从此以后

的一段时间内

(注1)郑国也一直是晋国的追随者。对于秦国,怎么也算盟友,还是亲戚,不战的结果自然是比战要好。从长远和大局考虑,晋国也只能退兵了。

注1:感谢

@水云吟

指出谬误,其实只是一段时间,并非“一直”,因为“一直”太久,郑国都没能“一直”存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讲述烛之武退秦师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讲述烛之武退秦师历史故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