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真有结彩楼,抛灯绣球,撞天婚招女婿的吗?什么样人家才会这么干

历史上(在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抛绣球事件,发生在五溪蛮。不过和电视里那种大家闺秀站在绣楼上随便乱扔不同,五溪蛮是每年特定节日里,未婚男女分坐两边,双方都有绣球,互相扔着玩。如果有看对眼的,则将手中绣球扔过去砸他,之后就可以谈婚论嫁了。

南宋旅游家与藏书家宋朱辅先生在《溪峦丛笑》中记载:“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双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另一位南宋旅行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的记述更为明显:“男女目成,则女爱砣而男婚已定”,这其中爱砣就是绣球,而这一传统后来被部分壮族部落继承,如今依然有少部分壮族在每年中秋节举行绣球大会来选亲。

汉族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的绣球选亲事件发生(小说除外)。个人感觉宣传这种选法的故事非常SB,尤其是宣传富家女抛绣球的故事更加SB。意淫加毒鸡汤。


绣球最早是干什么用的 - 华夏历史

绣球最早是干什么用的

  姑娘抛出的绣球,代表着姑娘的心,用彩绣做成的绣球,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兵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飞砣也逐渐发展成现在的绣花布囊即绣球。绣球是姑娘们用手工做成的彩球,以圆形最为常见,也有椭圆形、方形、菱形等。绣球大如拳头,内装棉花籽、谷粟、谷壳等,上下两端分别系有彩带和红坠。人们在茶余饭后互相抛接以娱乐身心,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

《西游记》当中公主抛绣球招婿,在古代婚姻中真的存在吗

我觉得抛绣球的事件肯定是存在的,但是作为一国的公主要抛绣球招婿可能是不存在的,毕竟贵为一国的公主想要招什么样的佳婿招不到啊,所以我认为这样的事件只可能是来自民间,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吴承恩这样写只不过也是取材于民间。然而民间又是什么样的人家才会抛绣球选佳婿呢,显而易见,穷苦人家肯定是不会用这样的方式的,大家都穷的铃铛响了谁还会用这么大阵仗去操办这样的事儿,可能人家给你一袋粮食就把姑娘给人家了,所以我认为只有富甲一方的财主或者有点权势的人家才会这样做,那这样招婿又是为什么呢,我们经常看电视会这样“一个富家千金,深受父母疼爱,无奈已经过了适婚年龄,无奈之下才会抛绣球招婿”,把命运交给上天来做决定,这也不失为一种选择的方式。

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和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不一样。古代“抛绣球”会对参加的人严格筛选,都是一些达官显贵,无论抛给谁都能获得一定地位,并不是随随便便在集市或者随机一群人来举办这项活动。

“抛绣球”是民间流传甚广的一种招亲形式,有别于媒妁之言,自己追求婚姻的一种择偶方式,一般指的是是待嫁女子通常站在高楼或高阁上往下抛绣球,路过行人不论谁者只要被女子绣球砸中,便可以成为女子此生的丈夫,无论家境贫寒或是富有,女子都不得反对,那是上天赏赐给她的丈夫。哈哈,形式虽然浪漫,却让人咋看都有点愿赌服输的感觉。对于传说中抛绣球招亲的真实性,老漁不敢苟同,毕竟婚姻大事不可儿戏,老漁更倾向于古代人浪漫的“抛绣球”游戏娱乐与当今电视相亲的娱乐形式相仿,所不同的是当今电视相亲后还有一个接触过程中的双方了解阶段,而古代抛绣球假如以游戏娱乐的“一球中的”的招亲形式,其中虽然浪漫一些,却多了些对婚姻的盲目,对以后厮守一生的家庭组建是不负责的。因此老漁认为“抛绣球”招婿形式在古代没有存在的条件或理由,只是作为民间的娱乐方式或特定的娱乐内容流传下来的。(图片来自网络)


多谢邀请!

经常看古装剧的朋友对于“抛绣球”招婿,应该是不会陌生的,在闹市的阁楼上一名美丽的女子顾盼左右,而后将手中的绣球抛向自己中意的男子。那历史上真有这样的习俗吗?

当然不是!翻阅古籍不难发现,在明清以前几乎找不到有关抛绣球习俗的记载,而到了明清时期,虽然在戏剧文学小说中却有大量抛绣球的情节,但在史料上还是比较少见的,这说明在我国的古代这种开放又浪漫的招婿方式,并非主流。

应该说这种选夫的方式,在古代社会是很难让人接受的。而戏剧文学小说中的频繁出现,无疑是作者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借着文学作品抒发自己心中的渴望。毕竟在明清时期,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冲击,知识分子们开始对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产生了怀疑。

在我国古代,婚姻讲究的就是门当户对,一般来说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是可不能草率决定的,更不可能使用抛绣球这种不负责任,风险还极大的做法。谁知道抢到绣球的人,家境人品如何?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终身大事冒险吧?

那抛绣球招婿的说法来自何处呢?

传闻抛绣球是与少数民族壮族风俗有关。最开始抛的不是绣球,而是一种叫做飞砣的物品。它是壮族村民们的一种休闲游戏,后来绣球代替了飞砣,而游戏也发展成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了。

到了现在,抛绣球的习俗在广西仍有流传。男女青年们在互相表达心意时,便借抛绣球来传递。一般壮族女孩们会把自己精心制作的绣球,抛向自己心爱的小伙子。假若小伙子也满意,就会在绣球上系上赠物,抛给自己倾心的姑娘。这样一来二去,一对情投意合的男女便定下了终身。

而事实上呢,这些男女都是认识的,抛绣球其实也就是走一个过场

在中国古代确实存在过抛绣球招亲的习俗,但只是个别地区的习俗,并不是婚嫁的主流方式。

        在古代有的地方会有抛绣球招亲的做法,一般是将时间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或者八月十五中秋节。姑娘家里将求婚的人聚集在楼下,待嫁的姑娘登上绣楼抛下一个绣球,任由求亲者们抢夺,最后抢到绣球的人就可以与姑娘结婚。一般都是姑娘将绣球抛给她的意中人。

明朝时期有抛绣球招亲吗

可以肯定在汉族中没有这样的风俗。

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抛绣球招亲显然显得太过随意,差不多就是把婚姻当儿戏,这跟汉民族的民俗是格格不入的,明朝讲究理学,对婚姻的规矩可能是历史上最讲究的。

抛绣球这样的风俗只能在对于婚姻观比较随意的少数民族当中流行,因为非常具有戏剧性,才会在文学作品中被运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绣球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绣球历史文化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绣球最早是干什么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