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的发展史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意味团聚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意味。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承继和进展,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超群的工艺水平。从品种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外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造而成。在中国古代制造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闻名。

古代人晚上是怎样照明的,蜡烛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夜晚的来临就意味着黑暗的到来。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在那些幽暗的夜晚,我们的老祖宗用智慧在夜里带来了光亮。

我们都知道古代那时候是没有灯的,因为当时还没有电的发明,随着时光齿轮的交替转换,我国古代照明也有了巨大的转折,习惯了黑暗的古人逐渐追逐于光明。 远古时候的照明是从钻木取火后,发现火开始的,有了火堆的夜晚不再黑暗,从此古人的照明生活开始了。随着远古人身体的进化和脑力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发明了“火炬”“烛”灯用来照明。直到汉朝,才演变成了“灯”。战国的时候,我国就已经有了青铜油灯,这是我国照明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早期人们用薪束照明,火焰熏人,满屋子都是烟火气,而且容易引发火灾,点灯必须由专人看守,后来发现了油灯这种设备,这是古人在照明工具上革命性的进步。到了汉朝,蜡烛出现了,但是极为稀少,属于进贡珍品,并不是普通人可以使用的,老百姓还是以油灯为主。

从现存文献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的。蜡烛的普及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朝时南越向高帝进贡的贡品当中有蜡烛,有说法认为当时在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君王赏赐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以蜡烛,说明当时的蜡烛极为稀少。

到了南北朝时期蜡烛稍微应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层社会,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时也记载了在晋州上贡时的贡品当中有蜡烛,另外唐朝的官员还专门设置一个官员来管宫廷蜡烛。宋朝记载有当时和西夏的边境贸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蜡烛。

蜡烛作为外贸、对外交换的一种东西,说明虽然当时用的比较普遍,但还是比较珍贵的。到了明清以后,蜡烛才渐渐地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较多了,但是一般的灯具,像油灯、火把依然不能和蜡烛同日而语。


吊灯的历史 - 华夏历史

燃薪为烛:最早的时候,人类还没有灯烛。远在周代以前,人类燃烧薪柴,作为照明之用。薪柴,古代称“荆燋”,或称“”,在《毛诗 巷伯》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周时,颜叔子独居一室,邻居有一个寡妇,也独居一室。有一夜,暴风雨毁坏了邻居屋舍,寡妇逃奔到颜叔子处。颜叔子把她留在自己家里,并使“执烛”,即手里拿着点燃的薪柴。后来,夜深了,所有储备的细小木柴都烧完了,颜叔子就把屋上的茅草扎成柴束,继续点燃,直到天明。因此,古代人民的“烛”,实际上就是照明的柴火。春秋时,晏子在齐景公处饮酒,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景公回头对侍者说: “具火!”这里的“火”,即“烛”,因为燃薪为烛,因此,古代人又称烛为“火”。直到汉魏以后,才有“灯烛”两字作为屋内照明的专用名字,而屋外仍燃薪为烛。古人夜间行事,如果人比较多,则在庭院内点燃很多薪烛,名谓“庭燎“。燃于门外,则叫“大烛”;都是“照众四明”。凡是庭燎,大烛,都由人用手拿着。这里又让我想起一个关于烛得故事:按照周代礼制规定,只有天子才能在庭燎时燃烛一百,其他诸侯等不能僭用。但齐桓公却无视周朝这一规定,也来个“庭燎一百”,由于当时周逐渐衰弱,对此也无可奈何,也就只能放之任之。从此,各国诸侯都仿效齐恒公,有时也来一个“庭燎一百”,以此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那古代的烛是如何制作的呢?先说大烛,在周代,庭燎的大烛,以苇为中心。有的大烛,中间用上一百根苇,外面用布缠绕,中间灌蜜。因当时还没有从蜂蜜中提取蜡得技术,所以用蜜蜡涂在苇上,以增强其耐用性。另一种为手烛,制作比较简单,就是用薪柴扎成柴束,既不缠布,也不涂蜜。由于是在室内燃烧,如果缠布涂蜜,则有恶臭,使人难以忍受。这种手烛,燃烧得非常快,必须随时有人添柴加薪。到了战国,才出现油灯,这是我国照明习俗的一次重大改革。在当时的楚国,就有一种燃点动物油脂的灯。屈原在《楚辞》中就提到“兰膏明烛”。 膏,古代主要指兽类脂肪,即把芯放在油脂中,燃以照明,兰膏,就是往其中添加香料。这一改革十分重大,自唐虞三代数千年间,都是以燃薪为烛,烟焰熏人,是不是还要闹个火灾,还要专人用手拿着,费时费力。现在换了用膏油点灯,这些弊病都可以避免了,但那时还没有发现植物油,牛羊等油膏价格昂贵,只有少数富家才能使用,因此当时点油灯者为数不多。

直到汉代,仍点油膏灯,据《西京杂记》记载:当时的咸阳宫有青玉枝(灯),高7尺5寸,作蟠螭形,以口衔灯。神奇的手艺,灯一燃,鳞甲皆动。其灯柄如众星闪烁,十分奇妙。一次,南越王献给高帝石蜜五斛,蜜烛200枚。蜜烛,即蜡烛,可见汉代蜡烛还没有诞生,所以南越作为贡物,当时是一种稀少珍贵的东西,东汉人郑玄为《仪礼》、《周礼》、《礼经》三书作注释时,其中讲到烛的地方很多,但从未提到蜡烛,可见当时还没有蜡烛,一般富贵人家点的都是油灯。

魏晋时期,人们才开始专门以蜡作烛,即我们现在常见得蜡烛,不过那时仍称为“蜜烛”,而不是蜡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吊灯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吊灯历史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吊灯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