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是寓言故事还是历史故事

扁鹊治病是历史故事。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名秦越人,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他的真实事迹和医学成就在《史记》、《汉书》等古籍中有记载。扁鹊治病的故事主要来源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讲述了扁鹊运用自己的医术治愈了各种疑难杂症的事例。虽然其中可能包含了一些夸张和寓言的成分,但整体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扁鹊典故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尊称扁鹊,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居中国古代五大医学家之首,渤海郡鄚(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

年少时拜师长桑君,得受医术禁方。初医治好赵简子五日不醒之症,赵简子赐其蓬鹊山田四万亩,得食邑之地。

奠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

因为秦武王治病,受到李醯的嫉妒,被刺杀。

有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家兄弟三人,哪一位最精通医术呢?”扁鹊说:“大哥医术最精,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王问道:“可为什么你的名气最大呢?”扁鹊说:“大哥治病,是在疾病还未真正形成时就将其除掉,所以他的名声传不出家门;二哥治病,是在疾病刚刚萌芽时就治愈它,所以他的名声也只在乡里之间;而我扁鹊治病,是针刺血脉、给病人吃的是烈性药,用药膏敷在肌肤上,所以名声越传越响,在诸侯之间也有不小的名气。”魏文王叹道:“确实是这样啊!”

扁鹊

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不信这话。扁鹊走了以后,他对“病情正在加重”的说法深感不快。

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

照旧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遭来祸害。”

5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公这时后悔莫及。他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启发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坏事,都不能讳疾忌医,而应防微杜渐,正视问题,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决。否则,等到病入膏肓,酿成大祸之后,将会无药可救。

神医扁鹊的简短故事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四年级历史故事扁鹊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四年级历史故事扁鹊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扁鹊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