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太丰富了,随便截取一段,都是可歌可泣的。”你如何理解
我们国家的历史丰富,这点是毫无疑问的,我举双手赞成。
但是随便截取一段就是可歌可泣却是不见得。
可歌可泣的意思是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华夏五千年历史,夏商两朝太过遥远,留下的历史事实并不多。
周朝我们就相对来说比较熟悉了,著名的小说《封神榜》就是取自商末周初,还有烽火戏诸侯等等故事。
东周末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更是一段老百姓受苦受难的日子,有什么可歌可泣的?
类似的情况还有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五代十国等等,这些我们悲伤还来不及,有什么可歌颂的?
无论是秦还是两汉,都是封建谁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倒是有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隋唐时期我们强大无比,除去朝代更替的战乱,那个时期是我们值得骄傲的时代,尤其是唐朝。
后面两宋,像岳飞的遭遇是值得可歌可泣的,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国家的挣扎和文风鼎盛的矛盾。
元……强横无比,但是总觉得是被征服了……
明朝除了朱元璋建国的故事精彩一些,其他都一般,虽然没有一位太差的皇帝,但是让人记住的确实不多,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燕王篡位,木匠皇帝,大太监魏忠贤和吊死的崇祯。
清朝……不想多说,大家太熟悉了。
我觉得,我们的历史,每一段都可以说精彩纷呈,但是可歌可泣就不至于了。
您说的很对!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这的确是我们祖国伟大之处。
不过,历史丰富多彩,却是人民灾难深重!每一次王朝的更迭,不是人民大众的尸横遍野?每一次民族的融合,不是民族间的屠杀?每一次的分分合合,不是刀剑马蹄的你来我往?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宁愿中国的历史索然无味,没有二十四史的鸿篇巨制。
因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时候,史家没啥可写!
众所周知,我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就是成语了。短短四个字的成语,背后蕴藏的却是一整段或悲壮、或惨烈、或温情、或嬉笑的典故。
而《三国志》中也有着不少成语:七步成诗、三顾茅庐、下笔成章、士别三日、鞠躬尽瘁等等,而有一个成语,不像“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这些流传广泛,但在它的背后,却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姜维不像他的恩师诸葛亮那样有着闪亮的聚光点,但他在死后所留下的成语,却成为了千古忠臣的代表
《世说新语》中记载:“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从这句话中也引申出成语“胆大如斗”,是用来形容某人胆子极大。
姜维自公元228年投靠蜀汉之后,一直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到诸葛亮死后,他又在蒋琬和费祎等人手底下做事。虽原为魏臣,但姜维以他的忠心消除了蜀汉全体官员对他的怀疑,到费祎死后,姜维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全面负责蜀汉北伐一事。
诸葛亮评价姜维“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又心存汉室,才兼于人”,把姜维当为北伐曹魏的中心人物来培养,而姜维也没让诸葛亮失望,在诸葛亮死后,姜维共举行了十一次北伐,史称“九伐中原”,誓死捍卫“汉魏不两立”的信念。
可惜蜀汉气数已尽,内有黄皓乱政,外有曹魏大军压境,在邓艾偷渡阴平之后,蜀后主刘禅下令正在剑阁和钟会相持的姜维投降。当时前线士兵一听到后主的命令后,是“将士咸怒,拔刀砍石”,而姜维却是和钟会一见如故,敌人瞬间成了朋友。
之后姜维劝钟会杀尽北来的魏将。撺掇钟会谋反,引发了长达数月的成都之乱,此乱中钟会、姜维、邓艾、刘璿被杀,祸及士卒百姓,给已经千疮百孔的蜀汉又雪上加霜了。
如果没有后面《汉晋春秋》所收录,姜维秘密给与刘禅的那封自白书的话,或许姜维真的就被打成了忘恩负义、自不量力的卑鄙小人了。华阳国志曰: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密书与后主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所以姜维之所以屈膝在钟会手下做事,之所以让钟会杀尽魏将,就是为了除掉钟会在蜀中的根基,再寻机杀掉钟会,为蜀汉复国。而姜维死后,被人开膛破肚,只留下了一句“胆大如斗”的成语。
姜维确实够胆大的,他敢在钟会数十万大军之中,以降将的身份入主钟会权力中心,冒着极大风险做着无间道,而即便成功他也未必能全身而退。但就是“复兴蜀汉”这一信念,恩师诸葛亮对他的信任。就令到姜维置自身安全于不顾,拼尽最后之力也要重兴这个把他逼到沓中屯田的蜀汉政权,就凭这一点,姜维绝对是符合古代对忠臣标准的所有要求。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
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华夏民族,一路走来,的确如题主所说。任何一步,都是可歌可泣的。
就这个问题,说一下曹魏末期的故事吧。
01
曹髦为帝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六日,魏文帝曹丕病危。直到这时候,才想起来还没有立太子。曹丕急急忙忙正式确定了曹叡为太子,托孤于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等人。
当初,曹丕由于厌恶曹叡喜欢女人的服饰,迟迟不愿意立他为太子。
到了这个时候,也没有可以选择的余地啦,是骡子是马都得上套啦。
此时,半死不活的状态,也就早把其父曹操的叮嘱送往西天啦。
曹操深知司马懿是鹰视狼顾之人,预言他将会干预曹丕的家事。
曹操以为司马懿比曹丕大八岁,曹丕应该能耗得过他;
曹丕也想不到这么快就走啦,还没来得及认真考虑这个事哪。
确定太子之后的第二天,曹丕就驾崩啦。时年四十岁。
恐怕也就没有人再那么惦记司马懿这档子事了吧。
曹叡继位前期,面对来自于蜀汉与东吴的攻伐,如履薄冰,兢兢业业,指挥曹真、司马懿等大将成功进行了阻击,稳固了曹魏江山。
但在后期,特别是在诸葛亮去世以后,曹叡感到压力减轻啦,就开始大造土木,贪图享受啦。
玩着玩着,就玩出毛病来啦。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初一,由于过年玩得太嗨,一下子躺倒起不来啦。
可能是估计够呛,想到还没有立太子,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国家不可一日无主,匆忙之中,就确立养子曹芳为皇太子。
到底是年轻,做事利索,当天曹叡就驾崩啦。
曹芳继位,年仅八岁。尊魏明帝曹叡的皇后郭氏为皇太后,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佐。
当时,曹叡病危,为了曹魏政权的稳固,就想起用叔父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为主,以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等人为辅,借助于曹魏宗亲的力量,来共同辅佐将来的幼主曹芳。
由于主持内政机要的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与夏侯献、曹肇等人有矛盾,担心他们主政后对自己不利,就极力阻止曹宇等人上台,并推举与自己关系比较好的曹爽做大将军,提议司马懿共同辅政。
曹叡同意了这个建议,但很快就变卦了。
他深知曹爽素无才学,行政软弱,容易被控制;而司马懿心机似海,阴险凶狠,刚烈暴戾。曹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将来必然被其挟制。
于是下诏停止再议此事,并再次征召曹宇辅政。
孙资、刘放获知曹叡变卦,立马进宫觐见明帝,并力主维持原议。
曹叡迷迷糊糊又同意啦。
孙、刘二人怕夜长梦多,就逼迫曹叡立刻下诏,宣告天下。
据说曹叡说太累啦,改日再说。但孙、刘不答应,当时就抓着曹叡的手,写成了诏书。
不仅罢免了曹宇等人的官职,而且将他们立即驱逐出宫。
曹芳被立为太子的当天,曹叡就驾崩啦,时年三十六岁。
不知道曹叡这些年,都忙活了些啥,连个健康的儿子也没有。是否与好女人服饰有关系呢?
这个需要考证。
养子曹芳继位,年仅八岁。
小皇帝从小就被收养在后宫,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到底是谁家的孩子。一心就知道玩耍,整天泡在宦官、女人堆里,跟一群小人亲近,在后园游乐宴饮。
大将军跟司马懿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专权跋扈,排挤打压司马懿。
司马懿装聋作哑,也就不管闲事啦。
正始八年(247年),大将军曹爽采用何晏、邓飏等人的计谋,软禁了郭太后,开始专权。
尚书何晏同时上疏劝谏曹芳,说:“玩耍不要紧,最好大臣们跟着,有啥事好商议。”
小皇帝怕大人们跟着,玩起来不爽,就不同意。
谏议大夫孔乂又上疏,说:“如今天下太平,陛下可以不必再到后园学习骑马,外出一定要乘坐辇车。”
曹芳也不听,我行我素。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为魏明帝扫墓,曹爽兄弟及亲信全部陪同前往。
行将就木的司马懿一个鲤鱼打挺爬了起来,一声令下,三千死士云集京都,控制了洛阳。
司马懿上奏永宁太后,罢黜了曹爽兄弟们的官职,关闭了京都各个城门,逼迫曹爽等投降,之后又将曹爽等人全部夷灭三族,史称“高平陵事件”。
从此,曹魏军政大权全部落入司马氏之手。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把持朝政。
嘉平六年(254年)二月,中书令李丰和张皇后的父亲张辑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事情败露,被司马师灭族。
小皇帝曹芳因为这件事,整天的提心吊胆;司马师也担心后患无穷,干脆就把曹芳给废掉啦。
九月,司马师联合一帮大臣上奏郭太后,说:“曹芳年龄也不小啦,还不亲政,整天就知道跟后宫的优人、保林等女官淫乱作乐,废弃讲学,弃辱儒士,还殴打、烧伤进谏的大臣等等,请求废掉曹芳。“
太后没有办法,但看到小皇帝做的这些事,实在也不靠谱,就同意啦。
司马师废掉曹芳,打算推立彭城王曹据为帝,但郭太后不同意。
因郭太后执意要求,就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大魏皇帝。
整个过程,就是汉末时期刘家故事的翻版。
02
励精图治,誓做中兴之主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 ,字彦士,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
曹髦继位以后,经常在太极东堂与司马望、王沈、裴秀、钟会等人讲经宴筵;与崔赞、钟毓、虞松等诸位儒生讨论夏朝少康与汉高祖刘邦的高下。
诸位儒生认为:“评定德行少康更优秀,考核功绩还是汉高祖更胜一筹。少康处境较易,而汉高祖更难。”
曹髦说:“作为帝王,最上等的是立德,其次是立功;汉高祖功劳高,但比不上少康盛德普照。况且仁者一定有勇力,诛杀暴君必须动用武力,少康武功的辉煌,难道就不如汉高祖吗?”
曹髦继续说道:“夏代古书散佚,文字缺失,其丰功伟绩没有记载下来,只有伍员粗略陈述了大概的情况,他说恢复夏禹的功绩,不丧失旧物,效法祖先圣业,旧的好制度不废掉,不是有才有德的全才,谁能和他相提并论哪?假使三坟五典都流传下来,少康的行为详细记载下来,难道还会有异议吗?“
说到这里,大臣们都心服口服。
中书令虞松上前说:“您既然用心以古为鉴,贯通古今,又说出善言,赞扬凸显少康的杰出功绩,使他的光彩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应该记载下您的话成为文章,永远垂范后人。”
曹髦说:“我学识不广博,了解的浅薄狭隘,害怕说的不对;纵使有值得采纳的地方,仍不值得重视。如果加以记载,只怕在后世贤达中招来笑话,显出我的愚笨吧。”
因此,侍郎钟会退下后,才评定编次记载下来。
曹髦继位后,励精图治,推崇少康,立志做曹魏中兴之主。
但是,曹髦性情急躁,每有集会就希望群臣尽快到达。
因为司马望在宫外任职,就特地赐给他一辆追锋车和勇士五人,每当集会,就让他奔驰而来。
欲速则不达,这种性格,也给曹髦带来了灭顶之祸。
03
为帝王的尊严而战
司马氏的专权,引起了朝廷内外大臣们的反感和抵制。
正元二年(255年)正月,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首先起兵声讨司马氏。
大将军司马师亲自督师征讨,经过几番激战,毋丘俭战死,文钦逃亡孙吴。
虽然平定了反叛,但司马师也是被文钦之子文鸯吓得滚落了眼球,病上加病,奄奄一息。
司马师急忙把司马昭从洛阳叫到了许都,说:“我估计是不行啦,你赶紧接掌我的大将军印吧。”
说完就死啦。
消息传到宫中,曹髦十分高兴,认为这是难得的好机会。
于是下令,让司马昭留守许都,让尚书傅嘏“率六军还京师。”
同时,加紧策划宫廷政变。
但司马昭知道这是曹髦的计谋,直接率领军队回到了洛阳。
曹髦计划落空,木已成舟,只得接受现实,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
一次 很好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从此,司马昭独掌大权,控制了朝政。
曹髦见自己的权力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
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忍受屈辱和退让,而是选择敢于直面抗争。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曹髦召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在凌云台部署甲士,并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被废黜的耻辱,我要亲自带领你们去讨伐他们。”
尚书王经劝谏道:“司马昭掌握朝政已经很久啦,朝廷内外都屈从为他效命,而不顾逆顺之理。现在宫中宿卫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您凭什么与他对抗啊。这样做的后果是病上加病,这事应该慎重研究才行。”
曹髦从怀中拿出黄娟诏书愤怒的扔在地上,说:“这事就这么定啦,纵然死啦又有何可怕的,何况还不一定会死呢!”
说完,曹髦就进内宫,去禀告郭太后。
王沈、王业就跑啦,急忙去告知司马昭。他们想拉着王经一起去,但王经不去。
曹髦随即拔剑登辇,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呼喊着出了宫门。
在东止车门,曹髦遇到了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
曹髦大声呵斥他们,司马伷的兵士全部被天子陛下这视死如归的气势吓跑啦。
中护军贾充从外面赶来,迎面与曹髦战于南面宫阙之下。
曹髦亲自用剑拼杀,追随贾充的人想要退却,贾充大声对太子舍人成济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不就是为了今日吗?”
于是,成济立即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将曹髦弑杀于车下。
时年曹髦二十岁。
死后,曹髦被废为庶人,降礼葬于洛阳西北。
曹髦没有成功,尽管是只有百分之零的成功几率,但他做了百分之百的努力。
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面对如此境遇,敢于直面抗争的帝王,实在不多。
曹髦刚烈的血性,一身的胆气,为了帝王的尊严,为了人性的高贵,视死如归。
与其苟且偷生,毋宁高傲而死,这是值得尊敬的斗士。
我一直以为,曹魏末期就是小皇帝做傀儡,任人摆布。
但看了曹髦的故事之后,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同时看到政治斗争是多么的残酷。
正如题主所说,任何一段历史都是可歌可泣的。
无论是侥幸的成功者,还是悲壮的失败者,都值得后世尊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一句话赞美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一句话赞美历史故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