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包粽子都有哪些讲究和文化习俗

包粽子:自己在家包粽子,没包粽子条件或者懒得包粽子的,就去超市买上几个,回家直接煮熟即可食用了,方便快捷。赛龙舟:赛龙舟多出现在南方,毕竟南方河流湖泊比较多。在北方则有划旱龙舟的习俗。带香包:香包是用艾草、菖蒲磨成粉,用布包起来戴在身上,用它散发出来的香气驱散夏天的蚊虫。放纸鸢:就是放风筝了,也是小朋友们非常乐意做的事情。避五毒:五月天气开始燥热,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经常出没,为了避免被蛇虫咬伤,就要想方设法避开。端午习俗各地不同,这里说到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谢邀。在两广地区,我们的端午节不仅有包粽子,还有赛龙舟,洗龙船草等习俗。先说一下包粽子吧。我们这边有咸粽子和甜粽子,就是碱水粽子,蘸糖吃的。

端午日表现了什么的民族情 - 华夏历史

咸粽子,自然不必说了。有猪肉的,板栗的,还有其他花生混合馅儿的,根据个人口味调配,每个小地区,甚至每条村都有不一样的馅儿料变化。比如像是广西的还会加入艾草作为粽子的外包。混合着糯米一块包裹着馅儿料,别有一番滋味。

甜粽子的话,主要是脆,爽口。蘸着白糖或是红糖浆,多半是没有馅儿料的。用芭蕉叶一个个包裹起来,泡发的糯米达到最好的粘稠度,不粘牙,又Q弹,是比咸粽子更具有特色的美食。现在还有加入枣泥的,这个是最近才衍生出的品种,红枣的香气混合着糯米,艾叶的清苦,是一种特有的夏天气息。

本来大家做粽子是要纪念屈原,因为他是投江而亡,百姓们担心他饿着肚子上路,所以往江里投了楚地特有的粽子。从此以后,吃粽子就成为了端午的习俗之一。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家家户户勤快的主妇们都在开始准备包粽子了。

现在,粽子这一传统食品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粽子也从时令食品、节日食品,演变成了一种大众美食,超市里货架上几乎全年都有新鲜粽子,可以满足人们常年需要。

所以,“端午节”包粽子,几乎就是一种文化符号和传统习俗传承,文化意义大于实际食用功能。人们会更超脱更多更大胆尝试创新粽子的新花样,几乎各种馅料都能入内,粽子的花色品种越来越多了。

那么,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呢?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用茭白叶把黍米包成牛角状,叫“角黍”,用竹筒装上米密封烤熟,叫“筒粽”。

到了晋代时期,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那时候,包粽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还有中药益智仁,叫做“益智粽”。以后,逐渐加入红枣,赤豆,板栗,肉类等,种类开始丰富起来。

南北朝时期,粽子成为人们交往走亲戚的礼品。 唐朝时期,粽子传入日本。以后逐渐传入朝鲜,东南亚地区,现在这些地区也有吃粽子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端午节这天,我国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农村还是城市,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糯米、粽叶、彩绳等包粽子,满怀期待的浸泡糯米,清新粽叶,准备馅料。从各地粽子的馅料来看,北方多数是包枣粽子。南方则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

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是浙江嘉兴粽子嘉兴粽子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而著称。尤以鲜肉粽最为出名,被誉为“粽子之王”。嘉兴粽子以它极高的美味与营养价值深受大众的喜爱。

“包粽子”跟“端午节”一起,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粽子的来缘据说自祖先发现经火加工过的食物很是爽口,于是开始研究用火加工食材的方法,或烧之、或烤之、或煮之......一次加工食物时,突然找不到器皿,看到旁边的树叶,灵机一动将其摘下包裹食物后放入锅中煮之,发现这样加工过的食物别有一番风味,于是广为流传。

每年从清明至端午这段时间经常有瘟病发生,于是在这个段时间的人们非常注重养生保健,通过抹雄黄、饮雄黄酒、吃五毒饼、采草药、用草药水洗澡、游百病等方式达到预防瘟病的目的,粽子因其具有补中益气、和胃止泻的功效,也作为养生保健食用。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杀了楚国降臣伍子胥,于五月五日将其抛尸江中;200年后的五月五日,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因楚被秦灭,悲伤不已抱石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两位古人都于五月五日投江,他们生前的爱国情操得到广大百姓的爱戴。于是五月五日这天,百姓在做自身预防瘟病的时候,也不忘记在湖里投点粽子让两位古人也一起预防瘟疫,表达对古人的思念与爱戴之情……

苍海桑田、年复一年,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流传之今。经过岁月的演化,粽子不但成为投河祭祀之供品,还成为赠送友人之礼品。

粽子无疑是承载着我们小时候的记忆的。每年端午节前,怎么去选苇叶,简直成了我们那时候最兴奋的事情,

端午节起源于我们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又俗称角黍,筒粽,算是一种非常有名的小吃。

据说是因为屈原投汨罗江后,每年老百姓为了不让他的躯体被鱼虾吃掉,就固定的时间投入粽子……

这些其实只是民间传说,粽子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起初是用来祭祀和++用的。

古代民以食为天,一切都靠庄稼,所以他们对于能够给他们带来丰收的神灵非常崇拜++,粽子只不过是一种祭祀用品,用来献祭给神灵的美食而已。

粽子一般都是用苇叶包裹糯米而成,再加入比如红枣,肉,八宝,火腿,蛋黄等,搭配成不同口味,

当然这也跟地域口味有关。

总之,在吃方面,人类的创造力总是难以想象。

大抵是一开始有个吃货,突然感觉苇叶味道挺好,又感觉糯米黏黏糊糊的像十七八岁大姑娘说话一般,于是一琢磨,哎不错,用苇叶包裹糯米弄出来不是夹杂有苇叶香味的糯米了吗。

于是,粽子就出现了。

后来,越来越多的吃货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改革,最后有了今天的粽子的五花八门。


端午日表现了什么的民族情

端午节的习俗表达了人们缅怀诗人,热爱祖国的感情。

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这一天因为楚国首都郢都被秦国攻破而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扩展资料

端午节名称由来: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五”为中。《易经·系辞上》说,天为奇数,一三五七九,五数相加为二十五;地为偶数,二四六八十,五数相加为三十;天地之数相加是五十五。

天地数之和都是五的倍数,它们的总和正好二五相逢,所以五月五日称为“天中节”。它们碰在一起才是“正”,是“端午”,这一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

另外,据说五月初五最早应该是对于神秘数字“五”的纪念。“五”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意义巨大,几乎可以说是我们民族哲学最重要的基础。五行说就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复杂的神秘主义的结合。另外一个就是“端”者,始也,万物之生,是对万物诞生的一种纪念。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三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那天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也是为了缅怀为国家而身亡的先烈英雄们,我们不能忘记先烈的伟大付出,要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都要当爱国的人

端午节的习俗是什么

扒龙舟

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古时盛行于吴、越、楚,现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

挂艾草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故事是关于屈原的,端午节旼意为纪念屈原。而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1.赛龙舟 2.吃粽子 3.挂艾草 4.喝雄黄酒等。

赛龙舟是营造江湖乐趣的,吃粽子则是寓意丰收之喜的象征,挂艾草据说可以祛疫驱邪,喝雄黄则有抗菌效果。

这些娱乐、庆贺的习俗都是为了庆祝这个传统节日的到来,迎接丰收、平安和幸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端午节(节选自沈从文的边城)当地端午节的民俗主要有哪些

端午,中秋和过年.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穿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端午节风俗习惯有哪些

习俗主要有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食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1 端午节有许多特殊的风俗习惯。
2 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有关,因此人们在这一天会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挂艾草菖蒲,以纪念屈原。
3 另外,一些地区也会有象征吉祥的习俗,比如将香包打碎、踩高跷、扭秧歌等活动,这些都是传统的端午节习俗。


1 端午节有许多风俗习惯。
2 端午节的起源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人们在这一天会赛龙舟、吃粽子和挂艾叶等,这些都是为了祭奠屈原和预防瘟疫等疾病。
3 此外,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例如南方地区对于端午节的重视程度更高,还会有人在家中贴符、扫房子等,而北方地区则更注重吃饺子和蒸馍等。
4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表达祭奠和祝福的方式之一。

1 端午节具有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
2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喝雄黄酒等。
这些习俗都与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对端午节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
3 除了传统的风俗习惯外,近年来在一些地方还兴起了一些新的庆祝方式,比如举行文艺演出、游园会、野营等活动,这些都是在丰富端午节庆祝形式,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

 端午节主要有以下习俗:

  1、吃粽子

  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2、挂艾草

  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3、赛龙舟

  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4、吃五毒饼

  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5、斗百草

  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6、收五毒

  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贴葫芦花

  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8、点雄黄酒

  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评论

暂无评论

点击抢沙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端午日描写的是什么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端午日描写的是什么习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端午日表现了什么的民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