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白的《静夜思》如此深入人心,流传千年而不衰

《静夜思》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的李白的一首经典名作。

就像题主所说,这首诗可谓是深入人心,有口皆能诵,流传千年而不衰。

那么,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我试着来解析一番。

一、原文及释义

1、原文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释义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看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历史文化流传的例子 - 华夏历史

二、高明之处

1、见景生情,表述自然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公元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

一个人漂泊异乡,白天只顾奔波忙碌,虽能暂时冲淡离愁别绪。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他抬头望望皎洁的,如霜的秋月,不禁低头陷入沉思:此刻的故乡,不是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吗?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李白望月,思乡,真情油然而生,一首“绝唱”自然而然地从笔下产生。

2、诗语直白,诗意丰富

这首五言绝句,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华丽精美的辞藻。作者只是用叙述的语气,用近乎直白的诗语,写出了远客的思乡之情。

然而,本首诗却意味深长,诗意丰富,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短短四句诗,区区二十字,内容似乎很单纯,实际上却是相当丰富的;诗意似乎很容易理解,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其高明之处在于:诗人没有写出来的比他写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腻精致,但却又脱口成章,浑然无迹。从这里,我们也能体会到一位“大家”的水平究竟有多高。

3、神来之笔,画龙点睛

我们说,一篇优秀文章,一首经典诗词,都必须有“眼”,说白了,就是“画龙”需“点睛”,才能让整篇文章或诗词“活”起来。本首诗当然更是如此。

🌸从“”到“”,从“”到“”,几个凝练的动作词语,就形象地揭示出了诗人内心活动,更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这功夫,这文采,非常人可及呀!

🌸一个“”字,更是包涵了太多太多的内容:凡是您能想得到的故乡的一切一切,都在这一个字当中。真是“一言”胜过“万马千军”!

结语

总之,本首诗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厚的内容。可以说,景是美景,情是深情,逼真动人,令人百读不厌,耐人寻味!

最后,我把李白在写《静夜思》时,写就的另一首诗摘录下来,愿意和大家一起重温经典。

《秋夕旅怀》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您好,我是“登攀”,感谢您关注,点赞,评论!

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干古绝唱,干秋万代都为之感怀。虽说是游子的思乡之情,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真实写照。虽说文字简,上口咸,但文字深度及广,没有天份和弘才是写不出来的。世人是尊他是诗仙,也就证明同是诗人的人写不出这样绝句,我忠心敬服李白诗仙…友说是吗?

提起月亮寄托相思,我们难免会想到《静夜思》这首相思之诗,可又有谁知,现版《静夜思》并非出自李白原作,是有人将其原作改了两字之后才成了轰动千古的佳作。

独身一人,寄宿于扬州旅社,26岁的李白,思乡之情无以言表......对月独酌,相思之情愈加浓烈,凭栏而坐,对着月亮洒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思乡之诗《静夜思》。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聊表相思之苦吧。

圆月、霜、故乡,甚至诗中的每字每句,都是我们中国人思乡的方式与寄托。就是这样一首经典之作,竟然不是李白原创,而是经人改编两句话之后的作品!那原创到底是怎样呢?

按宋版关于李白的各种文集中记载,其原创是这样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改编后将“看月光”改为“明月光”,将“看”这一动词改为名词,更形象的描绘了明月洒满大地,整个世界沉浸在月光的洗礼中......平添一种流畅自然之感,将相思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更改之后的《静夜思》,不得不承认,它更深刻的承载了那份相思之情,将那份情更加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兜兜转转千年而过,也还是难以淹没诗中的那份情。时至今日,望着圆月,那股乡愁也是毫不保留的渗透出来。因此,诗句才深入人心,流传千古..

李白的《静夜思》作品出自《李太白集》。

【原文】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床前洒下了一片银白色的月光,好像结了一层秋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凝望碧空中的明月,不由得想起遥远的家乡及亲人。

【注释】

1、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2、床:诗中的"床"字,是大家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有五种说法:(1)、指井台。(2)、指井栏。在古代井栏又叫银床。(3)、"窗"的通假字。(4)、取本义。是坐卧的器具。(5)、"胡床"也称"交床"、"交椅"、"绳床"。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创作背景】

这首《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族舍,当时李白26岁,同年同地所作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头望见了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赏析】

这首诗运用了通俗的口语,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看似平淡无奇,却千古传诵不绝。由于诗人久居异地,深秋的月夜,引起思乡之情,用极精练的笔调,从对时间、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中,写尽了游子对家乡故里的质朴怀念。语言明白如话,音韵流利自然,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含蓄深沉,耐人寻味,达到了极佳的境界。使其流传广泛,没有一首诗可以与之相媲美,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名诗。

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透过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一望,好像地上铺了一层浓霜;秋月对孤身远客倍感萧条,凝望着月亮使人产生了遐想,马上想到了家乡和亲人。一个"霜"字用得非常巧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秋季的寒冷,烘托出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了诗人从迷朦转为清醒。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藐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同情人民疾苦,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无比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艺术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文化流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文化流传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历史文化流传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