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世后为什么有过三年的习俗,有何来由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岁数稍大的人们大都会碰到这种习俗。虽然出于迷信,这种习俗却也传承至今。

年俗英文介绍 - 华夏历史

三周年“脱服”或“除孝”

亲人死后 ,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称“ 服三”。

满一周年烧纸祭奠,叫“周年”或“ 烧周年”,古称“ 小祥”。

第二个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坟地致祭 。

满三周年烧纸祭奠,死者的亲友毕至,各带供品、纸扎。三周年过后,女即可脱去孝服,改换平常衣着。所以三周年又叫“脱服”或“除孝”,古代称为“衤覃”(tan 坦)服。按照传统的说法,丧葬礼仪至此才算正式结束。

七期和三周年之习俗:

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身”、“过背”、“老掉”。入殓,俗说“入棺”、“收殓”。安葬,俗说“过山”、“出葬”。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

出魂:迷信以为尸体虽已安葬,而灵魂还在家中,全家出而避之。

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满魄尽,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

烧七:人死后,家人每七日到坟上祭奠一次,谓之“烧七”,共十次,谓“尽七”。百天再到坟上祭奠,谓“土百”。“五七”要选一个吉日,不一定是第三十五天。“五七”时,主要亲戚均来祭奠。

有丧事的家庭,第一年春节不贴春联,或贴一“守制”字样小方纸,第二年春节贴绿色对联,第三年春节方贴红色对联。每年清明,到坟上培土压纸祭奠,阴历十月初一日到坟上烧五色纸,谓送“寒衣”。

三周年:人死后,到第一、二年忌日作一般祭奠,聊表纪念。第三年为三周年纪念日,比较隆重。届时大宴宾客,孝子哭往墓地祭奠,并焚烧众亲带来的纸扎冥品。三周年祭奠毕,守丧大礼才告终。

现代还有三年的习俗吗?

如今国家对迷信行为多有打击,有的地区还是有守孝的习俗,而且还是一连坚持三年。古人守孝三年睡搭棚,不能剃头理发还不能洗澡。如今家里办丧事,当年不贴对联不贴福字剪纸,第二年贴蓝色对联第三年贴黄色对联。不同的地方习俗不一样,贴对联的颜色也不相同。

童年记忆

小时候某家有丧事时,大喇叭放着哀乐,全村都会听到。逢着出殡了,离得近听得见的都会去吹吹打打的路上看。人群很长,车队也长,那时是拖拉机,按照辈分或者男性,女性,打头的人和打头的车斗里是披麻戴孝的直系亲属,手里拿的很长棍子上都是白色的纸,越往后的车只在额头上戴4厘米左右宽的很长的白布,垂到脚下。留在最深处的记忆就是女性亲属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情景,还有路两边那些看这家出殡的人群。亲属走路的,坐拖拉机的的,执花圈的,一路哭行到了要埋葬的地方。

再见到这家的某个亲属时,鞋子上前半部分缝着白布,胳膊上戴着孝,就是那种十几厘米宽的黑布,用缝纫机砸上白色的“孝”字,三年以后他们才摘掉。那时不懂他们为什么老是要戴着“孝”,现在想来这就是所谓的三年“守孝”吧。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习俗现在几乎见不到了,看不到失去家人的人们胳膊上戴的孝了。

据传说酒仙刘龄嗜酒如命,整日里喝得醉醺醺·无所作为。其妻苦劝丈夫戒酒,刘龄则风清云淡,陣陣有词的跟妻说,只要你亲做样美味佳肴,一壶杜康,放在桌上,日头正午,吾将对天发大愿从此不·喝酒为誓。妻从之,至日午时,佳肴美酒皆备齐。刘龄燃香一柱,叩首向南对着正午日头三拜。然后起誓:〝天生刘龄·嗜酒如命。娇妻之言,万难听从。〞刘妻在傍,听后一声长叹。此后再不劝夫戒酒。

后刘龄酒醉不醒气绝而亡。因刘与妻平时多恩爱,所以刘尸入棺后,在家停放三年有余未下藏。这一天,忽有一人前来向刘龄追讨所欠酒钱。近棺椁视之·忽听棺内有异动。追债人随掀棺盖而弃之·视棺内见刘龄己折身坐起,脸泛赤红·眼放精光。·言道:吾以酒得道,酒仙来也。后,飘然而去。

人过世后在家中停放三年入土藏。习俗是否源出于此传说呢?

中国的乡间在亲人父母去世后,有“过三年”的礼仪。头周年和二周年皆不如三年隆重。过三年的时候,有许多讲究:门上的对联由绿的或紫的换成红的(第一年的对联是白的);三年过后才开始待亲戚,即在三年未过时不招待亲戚拜年,也不去给亲戚拜年;坟上要立墓碑;穿白孝服,举行很大的悼念缅怀仪式。

然而,这种“过三年”的仪式是从啥时候开始的?又是怎样来的呢?

有种说法认为,“过三年”的丧礼仪式来源于孔子弟子为孔子守墓。孔子七十三岁而卒,门人都为孔子庐墓,时间为三年。这在史籍中记载得很详细。

清代尤侗《艮斋杂说》卷一总合各家典籍说:“孔门有两孝子,子贡、曾子是也。《礼记》:事师无犯无隐,服勤至死,心丧三年。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后世庐墓者,无以过也,岂止心丧已乎!”这三年时间既是守孝,也是心丧,三年期满,重新开始生活,与正常的家庭一样了。

其实子贡庐墓也是合于古礼。

《礼记》说:“父母没,斩衰三年,则父母重矣,此身犹为父母之身矣。”这是今天为过世的父母守孝三年的丧礼的最早源头,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怀念亲人的重要礼仪之一。即如在坟墓上栽树,也是树墓的讲究,同样起于子贡这些孔门弟子。楷树就是子贡树立在孔子坟上的。

但是这三年服丧不把闰月计算在内的。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二就说:“令甲,三年之丧以二十七月为断,遇闰月不在此数。

盖本古制,《白虎通》:三年之丧不以闰月数何也?期者复其时也,大功以下服月数,故以闰月除。”当然,这三年服丧也还有更细致的规定。譬如说,媳妇在婆家,为公、婆守丧三年的规定起于宋太宗赵光义时。

因为按照《礼经》的规定,女子出嫁后,就把为自己父母的三年守丧期,减为两年,为舅姑(就是夫家的父母)的守丧期皆为一年。到了宋太宗时,孝明皇后居昭宪太后之丧,齐衰三年。

不过,这种服丧期成为定制,是在后唐时。

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二中说:“按乾德二年……魏仁辅等议曰:古礼有期年之说,至后唐始定三年。窃以三年之内,几筵尚存,夫居苫块之中,妇被绮罗之饰,夫妻齐体,哀乐不均,乞令舅姑之丧,妇从其夫齐衰三年。诏从之,遂为定制。据此则后唐已行之也。”北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是公元964年。后唐是从后唐庄宗李存勖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到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三年(公元936年)。

三年一过,就要如鲁迅先生说的:“忘记我,管自己生活。”

你们知道"年"是怎么来的吗

太阳、地球、月亮自身及相互间的运动,形成了人对日、月、年的概念。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有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四季交替的现象形成了“年”的概念。三个概念所依据的物质运动是相互独立的。据精确测定,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约为365.2422平太阳日,这叫一个回归年。回归又叫太阳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年的习俗英文版简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年的习俗英文版简短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年俗英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