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郦道元算是驴友之祖吗

“驴友”之祖——徐霞客,穷游华夏三十年

“驴友”这一概念,应该有几个显著的标签:自助、穷游、为人先。处于南北朝时期的郦道元,在为丰富其地理巨著《水经注》而积累大量实践经验和地理资料时,得其为北魏官员之便利,考察范围重主要在长城以南、秦岭以东的中原区域,并且活动主要目的仅为《水经》做注,更多时候有着官方活动的背景。至于江南大部分东晋控制区域,他只能从所掌握的大量前人史料笔记中摘录,而不可能亲自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

在中国历史上,明代的徐霞客才真正称得上是“驴友之祖”。徐霞客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时年二十二岁正式出游,到五十四岁逝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年间,在完全没有他人资助的情况下,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代的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21个省、市、自治区,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真正体现了超级“驴友”的理念和风采。


历史长河中的人物 - 华夏历史

写出《水经注》的郦道元可以说是驴友之祖。郦道元(466或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河北省涿县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

感谢邀请,我来回答。

郦道元,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幼时随当官的父亲四处游历,激发了他对山川、风物的强烈兴趣。自己当官后,有机会接触到各地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等,顺路考察了水道沟渠,积累丰富素材后,撰写了伟大的地理著作《水经注》。

他是“驴友”,但峰格君认为,他并非第一人,有比他更早的人。

我们先盘点一下古人出游的例子

1.周穆王西游,《穆天子传》有记载,故事虽然浪漫,但更多的是传说成分。

2.晋文公重耳,虽然在外19年,先后到过翟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但这是为了政治避难,或醉在温柔乡,或狼狈逃奔,算不上旅游,是流亡生涯

3.孔子,周游列国14年,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 虽然到过多地,但他“无心看风景”,一路走来为了寻求舞台施展政治抱负,也算不上旅游,可以说是求职之路。这一路非常艰辛,他自嘲是“丧家之犬”。

“驴友”,顾名思义,总要看看风景,听听故事,寻幽览胜,探险猎奇,将观赏自然风光与掌握人文典故并重。按此定义,我认为真正称得上“驴友”的知名人物,司马迁可算一个。

司马迁


(1)出游目的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博览群书。司马迁年长后,从老家来到京城长安。父亲希望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鼓励他多出去走走,遍访大江南北、名山大川,沿路搜集散落在各地的历史故事、逸闻传说,亲身感受各地的风土民情、地理状貌,获取第一手资料。

那时没有科举制度,秦汉时期是世官制、察举制,司马家的先祖多为史官,司马谈自身是太史令,也希望儿子以后能传承自己的职业和事业。年轻时多出去游历,能为以后积累资本。

(2)出游经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
“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嵇、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涔,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 ——《史记·河渠书》

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司马迁的求知探索之旅从20岁开始。他向南游历,跨过淮河、长江,到达会稽(今绍兴)探访禹穴;又到湖南游览九嶷山,泛舟沅水、湘水,传说中舜帝南巡驾崩葬在此处;他又北上山东,渡过汶水、泗水,到达昔日齐、鲁的都城,观摩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旅途艰辛,在鄱、薛、彭城遭受困厄,个中甘苦只有他自己知道。经过梁、楚之地,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

除了“自驾游”外,司马迁还有若干次公职“出差”。如担任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到了邛、笮、昆明等地;跟随出巡、封禅又去过不少名山大川。

(3)出游结果


父亲司马谈很早就立定志向要写一部通史,积累了大量资料,可惜不幸染上重病,弥留之际,他对儿子司马迁留下遗嘱:作为史官世家,他希望家族的职业能传承;他把孔子著《春秋》之事作为榜样,自己也立志写史,可惜未能完成遗愿,只能交代儿子子承父业,完成未竟的事业。

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藏之名山、传之万世的巨著《史记》的创作,有了多次全国旅行、实地考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知识,他懂风土民俗、知山川地势、晓天下之势,写起来得心应手。


中间因李陵事件,遭受奇耻大辱的宫刑,出狱后依然不改其志,忍辱负重继续著史,前后耗时14年,终于写了名垂千古的《史记》。


(4)启示后人


首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司马迁要实地调研、考察,亲自去印证、体验,获取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才更加真实,才更有感悟和体会。

其次,虽然他博览群书,但书本的记载未必全面,他要游历考察,能补充书上没有的见闻、故事。

正是有了认真务实的态度,掌握了真实、全面的资料信息,司马迁才能凭一己之力,“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流传千古。

小结

郦道元是知名“驴友”,但峰顶君认为,司马迁比他更早,堪称驴友之祖。其实谁早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都是值得后世敬仰与效仿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河上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河上历史人物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历史长河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