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哪些?关于它们又有哪些传奇的历史故事和历程

“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这句貌似开玩笑的话语,其实却体现着馆藏于云南博物馆的一尊镇馆之宝的传奇故事。

作为中日历史上第一次大海战,日本为何会在白江川海战中遭遇惨败 - 华夏历史

下面跟以史为鉴墨上桑一起聊聊这尊国宝的故事。

牛虎铜案

战国牛虎铜案,高43厘米、长76厘米、宽36厘米。器物主体为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做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

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站立状小牛。大牛与小虎用模铸造,一次成型,小牛则另铸再焊接于大牛腹下。

作为古滇国的一件祭器,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几近完美,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此铜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极具艺术观赏价值,是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更为我国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

二、发现

世纪60年代,云南省江川县的一些农民在李家山挖出一批古代文物,后来被证实这些文物来自2000多年前神秘的古滇国。这引起了专家的兴趣,随着对李家山滇池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很快发现,在李家山附近分布着近百个古滇国墓葬。

1972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对李家山24号墓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包括牛虎铜案在内一批丰富的随葬品。

刚刚出土的牛虎铜案已经断成好几截,牛头是牛头,盘子是盘子,小牛是小牛。当年参与发掘的云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张永康说,发掘时,请了20多个当地人。每天的工钱是两三毛。当时很多老百姓都难以理解,为何要花这么多钱来发掘:“你们挖的铜,每公斤能卖3块。我替你们算了账,最后还是亏了。”

张永康就给农民解释说:“我们不拿了卖,是拿了给国家收藏、研究。”

当地人又质疑:“收起来么,烂了嘛。有什么用。”

张永康回答:“我们会修复的,要拿来研究云南的历史。

1972年,牛虎铜案发掘的简报刊登在文物杂志上。当时刚好在甘肃发现了马踏飞燕,于是就有了“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的说法,牛虎铜案在当时的名气非常大。

三、意义

古滇国存在于战国到汉武帝近500年间,但是除了史记上有提到一笔,找不到其他资料。但通过出土的青铜器,可触摸到这个神秘国度。

祭祀礼器往往是统治者权威的象征。像牛虎铜案这样的礼器,绝不是一般贵族可以拥有的。因此有专家推测,这座墓葬的主人应该是一位王室成员。还有专家认为牛虎铜案的主人有可能就是滇王本人。

在2000多年前,不仅仅是大汉,像匈奴、滇国等国,牛都是财富的重要标志,吃牛肉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而且古滇族人认为公牛是传承生命的种子,是他们民族繁衍不息的象征,更加珍贵。这尊牛虎铜案对于古滇国的民族史、农牧史、冶金史、美术史、民俗史等等,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全网阅读过亿的历史博主,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是牛虎铜案,以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椭圆形的案盘面,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于案盘面,大牛腹下立一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牛虎铜案中的大牛颈肌丰硕,两角前伸,与其尾端后仰的老虎,以及大牛腹下横置的小牛,构成了完美的平衡。

作为中日历史上第一次大海战,日本为何会在白江川海战中遭遇惨败

13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中日之间发生了史上第一次大海战。是役,日本(当时称为“倭”)被唐朝彻底击败,几乎全军覆没,此后900多年间再不敢招惹中国。这场大海战,便是史上极著名的“白江口海战”。战事的起因,还要从中日两国介入朝鲜半岛事务说起。

从汉宣帝五凤元年(前57年)开始,在朝鲜半岛上陆续出现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国家,三国对峙混战长达700余年,史称“朝鲜三国时代”。三国当中,高句丽属于死硬的“反华派”,与中原王朝多次发生战事;新罗属于“亲华派”,经常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百济属于“骑墙派”,在亲近日本的同时,也维持着同中国的联系。中日之间的白江口海战,便缘于两国对朝鲜半岛战事的介入。

唐高宗即位后,百济联合高句丽进攻新罗,并阻碍后者向唐朝进贡的通道,虽经唐朝多次警告,但依旧不肯听从。为了援助盟国百济、惩罚百济与高句丽,唐高宗派大将苏定方、李勣等人东征,经过数年的征战,先后灭亡百济(660年)和高句丽(668年),重新恢复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的统治。

唐朝灭亡百济后,在此地设置熊津都督府,并留下大将刘仁愿镇守泗沘(百济都城),而命主帅苏定方率主力回国。不久,唐高宗任命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命他率数千士兵上任,但王文度在渡海时病故,部将刘仁轨遂代领其众。不久,百济故将鬼室福信、僧侣道琛袭据周留城,纠结各支残余军队,发起兴复故国的活动。

为了增强合法性,鬼室福信向日本派出使者,除了迎请在该国做人质的王子扶余丰回国外,还恳请日本派兵援助。将百济视作“禁脔”的日本,很不满意唐朝在朝半岛的军事行动,更担心它在占领半岛后,会进一步南下灭亡自己。正因如此,在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年),天智天皇派出大军护送扶余丰回国,并命日军会同鬼室福信进攻刘仁愿所部唐军,一度包围泗沘,幸亏刘仁轨及时来援才解围。

龙朔三年(663年),朴市田来津率领2.7万名日军北上,除部分兵力进攻新罗外,主力则向周留挺进,意图跟扶余丰会师(此时鬼室福信已被扶余丰所杀)。刘仁轨深知,一旦日军顺利地到达周留,那么扶余丰的势力将大大增强,绝非唐军所能抵御。正因如此,刘仁轨经与刘仁愿商议后,决定由刘仁愿从陆路进攻周留,刘仁轨则率水军从熊津进入白江口攻击日军,然后溯江而上夹击周留。

当年八月,唐朝、日本水军会战于白江口,当时日本与扶余丰的联军共有士兵4.7万人、战船800余艘,而唐朝与新罗的联军只有士兵1.7万人、战船170余艘。由于兵力和船只远远少于敌军,所以刘仁轨决定用诱敌之计取胜。因此,当战事开启后,刘仁轨便佯装退却,然后将敌军引诱至提前设好的水阵中,利用船高舰厚的优势,自上而下向敌军战船发射火箭。

由于唐军的船只皆是艨艟巨舰,舰体高大、坚固易防守,而日军船只多是舢板小舰,船体小而轻薄、不利于攻坚。所以等到日军进入埋伏圈后,刘仁轨便命令士兵占据高位发射火箭,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见《旧唐书·卷八十四》)。800余艘日军战船像蛆一样挤在狭小的水域内,被撞沉、焚毁者极多,士兵死伤不可计数,鲜血染红整个海面,连主帅朴市田来津也战死。

此役,唐军四战四捷、大获全胜,只有极少数残余日军突围而出,而扶余丰也逃奔高句丽,百济复国运动就此以失败告终(“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余丰脱身而走。”引文同上)。经此一战,日本对中国畏之如虎,不仅从朝半岛撤回全部残军,而且还将都城由飞鸟迁至近江大津宫,并斥巨资在国内筑起四道防线,以防止唐军乘胜南下来袭。

从古至今,日本始终保持着“以强者为师”的心态,这是该国的一大优点。所以,在亲眼见证唐朝的强大无敌后,日本在恐惧之余,也自此走上大规模学习中国文化、制度的进程,而来往频繁的“遣唐使”船便是明证。此后900余年间,日本再不敢主动挑衅中国(直到明朝抗日援朝),而直到鸦片战争,日本才开始结束“以中国为师”的历史,前后持续近1200年。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江川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江川历史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作为中日历史上第一次大海战 日本为何会在白江川海战中遭遇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