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回龙观是怎么来的

关于回龙观的历史,回龙观的名称确实来自于皇帝自十三陵返回,在此休息的史实,但确实和任何的庙,观都无关。也许附近有这样或那样的庙,或者道观,但确实和回龙观没有任何联系。

回龙观,这三个字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大家给念白了。观,是第一声,就是观望,眺望的意思。皇帝自十三陵回来,中途在此休息,远观京城,故取名回(回来路上)龙(皇帝)观(观望)。前段时间有人说过,本地人说这三个字的时候,观字用的是第一声,就是这个原因。

北京回龙观房子优势

北京回龙观房子有诸多优势。
首先,回龙观位于北京市的北部,交通十分便利,有多条地铁线路和公交路线贯穿,通往市区和其他区域都非常方便。
其次,回龙观是一个比较新的小区,建筑和设施都比较现代化,房屋品质较高。
再次,回龙观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区域,治安良好,生活环境十分舒适宜人。
此外,回龙观周边的配套设施也很完善,有商场、超市、餐饮、医疗等各种服务设施,能够满足居民的各类需求。
综上所述,北京回龙观房子具有交通便利、建筑品质好、安全舒适、配套完善等优势。

回龙观的名字由来

回龙观这个地名源于当地的一个村庄-回龙观村。这个名字可追述到明代,源自明代皇帝十三陵谒陵。相传此地旧有一处道观,名为玄福观,是皇帝谒陵后回京途中小歇之处。久而久之,此观便被叫作回龙观,现道观遗址已无处可寻。

北京回龙观名字的来源是什么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一直被用来对明王朝永乐帝迁都北京和崇祯帝吊死煤山的历史事件的形容。地处从北京城到皇陵路上的一个小村——回龙观,也和这段历史有关。回龙观的地名源于回龙观村,而回龙观村的由来是因为这里曾经有过一座明代的古庙“玄福宫”,514年前,弘治皇帝下旨修建玄福宫,一个无意的决定,不只是明朝帝后祭祀皇陵回程的路上多了一处行宫式的建筑,让这片曾经用来放马的土地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具体的由来是这样的,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之后,把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并且在京北昌平州天寿山下营建皇陵。

回龙观 历史 - 华夏历史

传说武当山金殿中的真武相即是参照朱棣容貌所铸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从尽职尽责的角度说,朱棣绝对是一位好皇帝,为了镇守京师、随时抵御北元残余势力的骚扰,在今天的北京延庆、昌平分别修了两道长城和大大小小的屯堡、烽火台,以实现网格化的防御体系。

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南口城、沙河巩华城都具有军事功能,在这一代常见的二拨子、四拨子之类的地名实际上是用来形容烽火台的区位的,从沙河巩华城到清河,距离相等,一共五个。

网上有人说拨子的来由是和给皇帝送葬有关,这是不对的,因为在长城沿线,以拨子命名的地名有很多,不止回龙观周边,比如延庆八达岭附近的地名“西拨子”。

弘治皇帝朱佑樘

回龙观村村名来源的庙是“玄福宫”。始建于明朝弘治十七年,明朝帝后从十三陵祭扫归来一般会在沙河巩华城行宫休息,而巩华城到德胜门之间一直没有一处合适的休息地点,于是弘治皇帝便下圣旨建了这处具有行宫性质的道观。

为什么建道观而不建佛寺呢?

这和明朝皇帝的真武崇拜有关,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就开始大规模崇信道教,朱棣自己甚至以真武转世自居。

进而在明朝皇室当中,逐渐形成了对道教的崇拜,大兴土木建设道观也就不足为怪了,这座玄福宫从弘治十七年开始建,直到正德十年建成,并最终定名为“玄福宫”,工程前后持续了十二年。

原位于回龙观的正德年间建造玄福宫碑拓片

因为道观位于皇帝皇后祭扫皇陵的路上,且经常供回程的皇室休息,久而久之,人们便忘记了道观的名字,以寺院的功能称呼这座道观。“回龙”二字突出功能,“观”用来说明性质——道观。

“琳宫贝宇,杰出霄汉,轮奂完美,丹碧辉映,遂为都城之北一伟观云。”

明朝笔记中对玄福宫的描述

随着道观的建成,也逐渐吸引了周围人口的聚集,最终在清代形成了一个人口聚落,这就是回龙观村的雏形。

地处交通要道上的回龙观

很多人都把现在13号线快到龙泽站时铁路南侧的那个寺庙遗址当成“玄福宫”遗存,实际上是不对的,历史上的玄福宫在今天的八达岭高速路东,原回龙观镇政府的位置,大概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回龙观公交车站东侧。

沟通与交流需要日积月累,感谢您关注我的每日更新

明朝朱棣在北京建都以后,个个皇帝去往十三陵回来时,在一拨子二拨子、三拨子、四拨子歇脚时,在三拨子总是回头往北观望。由于一拨子三拨子不好听,皇上又代表龙的象征,就把一拨子改为朱棣新村,慢慢的外来的村民就把朱棣新村念成了朱辛村后改为朱辛庄村,就把三拨子改名为回龙观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回龙观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回龙观历史文化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回龙观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