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孝子的人物形象分析

郭孝子人物的形象:

郭孝子,名力,字铁山,是个典型的“孝子”形象。父亲曾在江西做官,降过宁王,所以逃窜在外。他为寻访父亲,20年走遍天下。他得知父亲在四川做了和尚,不顾路途艰险,甚至两次遇虎,几乎丧生。待他找到成都府四十里外的一个庙里,已入佛门的父亲却不认他。

他放声大哭,道:“父亲不认儿子,儿子到底是认父亲的!”三番五次,缠得老和尚急了,把他轰了出去。他在门外哭了一场又一场,不敢敲门,便在半里路外租了一间房屋住下,买通道人,日日搬柴运米,养活父亲。不到半年,身上的银子用完了,他耽心父亲饿肚,便在左近人家做工,替人家挑土、打柴、每天寻几分银子,养活父亲。

这种近乎发痴的孝敬,其实正是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体现,在家痴孝,在国必愚忠,这是封建专制国家的统治者最欣赏的。在这个人物身上,可以看出一种专制社会中的扭曲人格。

有孝心的伟大诗人有谁

有关孝顺的名人事例:

1.曾参,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2.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得知母亲因为不好意思藏起尿湿的裤子,主动要求去清洗。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

3.王祥对父母孝敬,从不懈怠。有一天,继母要吃鲜鱼,天寒地冻,无处购买。王祥冒着凛冽寒风,在河上脱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跃出两条鲤鱼,他高兴地拿回家孝敬继母。

4.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

5.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家贫为什么出不了孝子

家贫出孝子这个时代曾经在某个历史阶段出现过,那个时代的人头脑简单思想单纯,人人对现状和未来都没有过多的要求和追求,基本都是一亩地三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状态,人们出了吃饱喝足家庭提倡的就是孝道,孝敬老人被那个时代的人看做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大事,那个时候家里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甚至好听的话都是用在老人身上的,而现在全反转过来了,一切的一切都用在了儿女身上了。相对比而言一些儿女对老人没给自己挣下万贯家财而怨恨父母的也不在少数,在这种以经济条件为头等大事的年代里,在家庭与家庭攀比竞争的前提影响下,特别是那些对子女的事业和生活无所帮助的父母要想家里出现孝子,将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因为这个家不是儿子一个人的他还有一个和伙人在主宰着他!

题主这句话是错误的!谁说家贫出不了孝子?自古以来富人家出孝子,穷人家同样可以出孝子,只不过你不知道罢了,你要明白一个事实:子女孝不孝顺父母与他们的穷富并没有多大关系。

孝顺是汉语词语,读作xiào shùn,出自《国语·楚语上》,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看到了吗?这里面没有规定穷富的内容,一点都没有。

我觉得孝顺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层面,二是精神层面。说寒门无孝子的那些人眼界太窄了,他们眼中只有物质,而对精神层面的东西熟视无睹。

孝顺父母不仅限于物质层面,你给老人买点东西就是个大孝子?肯定不是的。对父母物质加精神层面的关爱才是至孝。

现代社会的老人不差儿女们那点东西,他们要的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终极关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顺。富人给父母买东西算孝顺,穷人虽物质短缺,但平日里对老人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老人小病时在床前侍汤奉药,得大病就赶紧送医院救治,这算不算孝顺?我说这同样是孝顺。

富家能出孝子,家贫也一定能出孝子。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孝顺只有不想做的孝顺,事在人为就看你做不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人物孝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人物孝子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历史人物孝子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