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一下农村办婚礼有哪些习俗

在我们沂蒙山区,结婚还保留着古老的民间习俗:

女方在出嫁前,男方要到女方家过剪子,过红子,下衣服,送婚元通书。女方在出嫁那天早晨要坐帐、上头。这坐帐、上头是有讲究的,坐帐用哪间屋面向哪,上头什么时辰面向哪方,还要未婚女孩手拿带线的硬币,在新娘斗上绕三圈,同时嘴里还要说一些吉利话,然后将带线的硬币放入绕钱者的鞋内。上轿时还要新娘子的兄弟将其抬入轿内,以防将娘家尘土带去。

出嫁的路上遇到迎面而来的婚车要抢上风,遇到井、石、庙、桥、电线杆、大树等要贴上写有青龙的红贴,镇之。

陪嫁的被褥上还要用线订上栗子,红枣,花生以示早生贵子。

送嫁人员由大客,小客,脚下人,十字班组成。

到男方家要放鞭炮迎接,撒福下车,车头向哪方是有规定的。

新人进门后要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石入洞房,新人进入洞房后新娘要吃宽心面,喝交心酒,闹洞房。

男方结婚前要选良辰吉日安床,用四块金砖垫床腿。安床后还要找小男孩滚床;浇床,床下放一大盆,盆里放上用桃木做的弓箭。

这是祖辈留给我们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民俗习惯揭示了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你家乡的结婚习俗是什么 - 华夏历史

在我的家乡南阳地区,准备结婚的前一个月吧,男方要带上足够的钱去给女方买衣服、首饰之类。结婚的前几天两家人要在一起商量婚礼的细节。婚礼当天新郎要在婚礼当天的早上去接新娘,根据先生说的时间去接。新娘有弟弟或者侄子拿着陪嫁的柜子箱子等的钥匙,一串钥匙要给一个红包。新娘进去新郎家之后,开始拜天地高堂、对拜等,完了之后 司仪会主持新娘“改口”就是喊“爸、妈” 新郎家长要给“改口费”。入洞房,大家回避,新娘换衣服之后,新郎的妹妹或者侄女端一脸盆水给新娘,新娘可洗手示意,然后给妹妹或者侄女红包。新郎的外甥或者侄子端饺子给新娘吃,吃完问“生不生”(熟不熟)。然后大家闹玩一番,基本都是拉着新郎打油,给新郎新娘伴娘伴郎脸上涂抹煤黑,这些人要机灵闪躲,要不弄到衣服上很让人心疼的。然后开饭,大吃一顿酒席 。

农村办婚礼,现代人不太讲究传统的那套习俗,很多都是交给婚庆公司策划,怎么热闹怎么策划,大体上都是迎接新娘、++拜祖宗,摆喜宴、闹洞房几个环节。但是,如果按传统的那套习俗来操办,不仅程序繁琐,而且每个地方的都不一样。以湛江地区的来说,农村传统的婚嫁习俗需要经过说媒、合命、装丈门、装礼、出嫁、打扇头、拜祖宗、闹洞房、送油、归宁和住外家、拜年这几大比较繁琐的程序。而以湛江地区的东海岛来说,除了上面的这些风俗,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出嫁前的哭嫁

按照东海岛的婚姻旧习俗,男女双方的婚事定下后,由男方请算命先生择定结婚的良辰吉日,并请媒人持礼帖通知女方,这个贴要由字漂亮而且有才华的人来写,礼贴上写将于某年某月某日迎娶对方。女方接到男方的礼贴后,开始哭嫁。

东海姑娘的哭嫁属于民歌的一种,它与一般民歌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哭代唱,在哭中唱,在唱中哭,音调低吟,如泣如诉。哭嫁的内容随意而发,十分丰富,有叹述自己命运悲惨的,有控诉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的,有责备媒人的,怨恨父母包办婚姻的,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诉道与兄弟、姐妹、婶嫂的离情别意的等等。

在传统的婚礼习俗中,这种哭嫁一般是晚上哭诉,如果时间允许,一般要在出嫁前一个月开始进行。除了出嫁的姑娘哭,村中一些比较要好的姊妹也会聚在出嫁女子的家里陪哭。陪哭者有的哭诉姊妹之间的难舍之情,有的触景生情吟唱自己对将来婚姻的向往等等。

自从推翻封建制度,青年男女实现婚姻自由后,东海岛这种婚前哭嫁的习俗逐渐被淘汰。现在懂得东海嫁唱腔的都是一些老年人。东海岛年轻人不仅不用哭嫁,就连很多传统的婚礼习俗都减少了。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东海岛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人普遍现实了办婚礼现代化。有些人干脆连婚礼都不办了,领了结婚证,拿着准备结婚的钱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去,也就是时下流行的旅行结婚。

在我们四川农村有种传统婚姻习俗叫“哭嫁”,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是汉、藏、彝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这种风俗,直至清末在四川农村还依然盛行,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也只有少部分地区还存在。我是1987年生,记事以来也就只见过三爷爷的小女儿,也就是我的小嬢出嫁时痛痛快快哭过一场。当然,那个时候我不懂其中缘由,以为是她过于伤心。或许就只觉得喇叭里传出她的哭嫁歌曲调的优美,而不去“追究”具体。

据说“哭嫁”这一民俗起源于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做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这以后,“哭嫁”的风俗便得以流传了下来,

我记得哭嫁是从小嬢出嫁的前几天开始的,这个时候大队上的帮忙弟兄都到家里来准备酒席,小嬢就哭得比较随意,比如《闺声哭》、《娘训女》、《哭爹妈》等不指定性的,自由地哭,断断续续。到了出嫁的头一天,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这个时候也是哭嫁达到高潮的时候,有时候不间断地哭,因为来的人络绎不绝,到第二天早上要出嫁的时候,她的声音都沙哑了。刚开始我不懂,为什么小嬢能精准掌握哭谁,人来人往的她怎么知道来者是谁?后来才晓得,原来家门口安排了一位知亲朋的长辈,她家门前可以看到五百米外的路上,来的谁看的人看准后立马报给在楼上闺房的小嬢,然后大喇叭里传出小嬢哭唱相对应的嫁歌,其实也就是一个曲调,把称呼换了,有时候还没哭唱完又得哭唱下一个宾客,因此也有些宾客连完整的都没听到过。

哭嫁歌很具人间烟火味,像小嬢哭过的《哭爹妈》: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劳心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述着父母的养育恩。其大多哭嫁歌都是以离别的悲伤为主线,恋恋不舍自己的父母及兄弟姊妹和自己生活过的地方。对于哭嫁,亲友的回应也是各不相同,有的不会说直接应到:“不要哭了,开开心心的嫁,到男方家好好过日子”,这是一种“劝哭”,其实也就是一种假模假样的劝;会说的则说上一段有内涵的话,听上去像绕口令,很有节奏感,也就是一些美好的祝福;再有一些会回哭,如比小嬢大的就有这样的回哭:“妹妹亲,姊妹亲,拣个石榴平半分,打开石榴十二格,隔三隔四不隔心。”劝哭归劝哭,但都希望她有更多的歌来哭,哭得更好,这样才能代表新娘子很出色,有教养。

出嫁这天,男方来的迎亲队伍与女方的送亲队伍要一起将小嬢送到新郎家。出门时,小嬢哭得更厉害,看上去像是不愿意离开家,这是种假象,传统习俗的一部分,她再不愿意脚步也要往门外跨。只见小嬢穿着大红色的结婚服,胸前系了一块她的母亲绣了花的围腰,此围腰为传统手工制品,且具地方特色,围腰外还挂着一块镜子,头上盖着红盖头,出了大门由新郎抱上高头大马,马的头顶戴着一朵大红花。出发时,迎亲队伍在前,送亲队伍在后。

那个时候有陪嫁品,全靠迎亲队伍和送亲队伍抬或背。陪嫁品大致有从床到蚊帐一整套,锅碗瓢盆。还有家具,全是实木手工打造的,小柜两个用于装粮食等,箱子两个用于装衣服等,大碗柜一个,四方桌及板凳一套,还有些小的生活用品。长长的队伍向着新郎家走去,小嬢在马上哭泣,这时候是她默默的哭泣,一种不舍情怀,发自内心的。她盖着红盖头,骑在马背上,不许回头看,也不许东张西望,直到消失在大门前目送亲友的视线。

出嫁后的第三天,小嬢便带着姑父回门。“回门”也叫回娘家,则指的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如《红楼梦》里有云:“一日,史湘云出嫁回门,来贾母这边请安。”回门有出嫁第二天新娘独自返回娘家的,也有与婿偕行的,我小嬢他们就是一起回的,也叫“双回门”。他们带着回门礼,如猪肉、鸡等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小嬢的娘家,对于回门礼各个地方有所差异,但都是寓意美好。回门时姑父对娘家人才正式跟着小嬢改口叫,回门也算是整个婚礼的正式收尾。

自从小嬢出嫁后,我再没有看到过如此浓重的传统性婚姻习俗,比她小一些或者晚辈结婚都简化了许多。对于“哭嫁”很多人也只是听过此词,不知其意了。

传统婚嫁习俗细节还有哪些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你家乡的结婚习俗是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你家乡的结婚习俗是什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你家乡的结婚习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