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老家过年都有什么风俗跟大家分享一下
仲夏里的一天下午,元进当兵几年后第一次回家,下了火车,从县汽车队坐上回家的班车,班车走了一个多小时后,车上就剩元进一个人了,班车司机把车停到离元进家马力镇两里地远的一座大桥头,下到河里凫水去了。
元进心里这个急呀,家就在眼前,但他还有两个大提包的行礼在车上,关键是他不想走回去,他探亲到县城才知道家乡开通班车了,一天一趟,他心里想着这好呀!他当兵走时是戴着红花坐公社“五五”拖拉机到县城武装部的,他知道整个县运输公司就几辆解放车,小镇的人见一次汽车都很不容易,当时社会上就有一句羡慕汽车司机的顺口溜:听诊器、方向盘、劳资科长、营业员,这是当时四个光鲜亮丽的职业。坐班车回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炫耀,那种满足感可与今天开私家飞机出行相提并论吧。
元进从班车上走下来到河边想催司机赶紧走,天气很热,太阳火辣辣的,班车司机索性脱光了衣服裤头游上了,元进顺手薅了一撮水渠边的蒿柴,无聊的在手里捻着,嫩绿的野蒿绿汁浸满了他的手指,他拿鼻子底下闻了闻,一股撩人的野香唤起了他心底对家的熟悉味道,元进一米九的个头,急的在河岸上站起坐下,他又一次催促司机赶紧走,司机也不耐烦了,在河里对他说:“你急什么,这不还早着吗,你能干的很你开上走吗”。元进一下激情高涨了,转身就回到车上,车钥匙就在车上挂着,他转动钥匙,熟练的起步挂挡开上班车就向两里地远的家去了,他一阵慢一阵快,他从反光镜里看见司机就穿着一个花布裤头,抱着衣裳在后面追,这样的,他一直让司机追到班车停车点,他在部队是汽车兵,那时候人连车都少见,哪能遇上会开汽车的汽车兵。
我的家乡,是甘肃天水东南门户上的一个小镇,西南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相连,西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比邻,兼具少数民族习俗和汉文化传统于一身,每到大年初二,小镇有一个传统就是开始搭秋千,这件事一般就由复原回家后的元进来做,他组织好事者,找来人腰一样粗、四五丈长的几根木头,三根一组,拧成两组高五丈有余的三角架,把三角架相距四五米在同一直线上支起来,上面架一根木头横梁,梁上用削尖的硬木钉上两个约五寸宽、竖起来的木楔空挡,用来挡住秋千绳不要在梁上左右移动,把胳膊粗细、有韧性、耐磨硬度高、粗纤维的杂木拧酥了用做秋千绳,秋千绳大的连小的,用木靿(yao)箍紧,下面绑上一片结实木板用来站人,秋千架便做好了,整个秋千架不用铁丝,麻绳,全部是大小木头做成。小镇的女人们,正月初二几乎是看着搭秋千架的,秋千架一搭好,便有胆大不怯的小媳妇两人成一对,上到秋千架上荡开了,底下围着要一展身手的成堆女孩小伙,一对下来,便有一个小媳妇带上一个大姑娘上去,刚上去用劲时,两人同时屈膝伸膝,屈膝时是用力向身体前方蹬,只几下用力,便能看到秋千板把人高高带起来了,吱扭吱扭木头摩擦的声音,伴随着女人们银铃般的笑声,把小媳妇大姑娘曼妙的身姿送到了小镇人视野的最高点,那一瞬,女人们平时不被人发现的窈窕体态,尤其那细腰虽然被厚厚的冬衣裹着,给人的感觉依然似乎腰细到不存在了,细到像是支撑不了她们娇娆俏丽的肢体了;一旦开打,也就有小伙姑娘组合的,他们一上踏板,便面对面站着,相邻两腿便自然的互相交叉,以增加稳定性和安全感。
一年一度的荡秋千便成了正月里小镇人聚集、观赏,议论的场所了;谁家的小媳妇妖娆,谁家的稳重,谁家的轻浮,谁家的小伙姑娘俊俏等等,都是小镇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了。
相传秋千发源于古时北方一个叫山戎的少数民族,起初是用来军事训练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后,秋千也随之流传开来,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高层次娱乐和“释闺闷”的运动,以至于古人有大量关于打秋千活动的描述,唐伯虎《秋千诗》便有“儿女娇娥美少年,绿杨影里戏秋千,两双玉腕挽复挽,四只金莲颠倒颠,红粉面对红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
新年各地的习俗有的是一样的,比如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拜年,迎财神等;习俗最不一样的应是饮食,都说众口难调,由于地域差异和个人喜好,下面我说说老家新年吃的习俗。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道菜是龙香芋头,不仅是因为它味美香甜入口即化,瞬间流入血管,瞬间和你融为一体,也不仅是因为它上了舌尖,长辈们说吃了它新年会与贵人交好运。
鱼圆也是过年必吃的一道菜,也不仅是因为它经常进入外国元首的胃,在国宴中占据一个位置,据说它象征着团团员员和北方的饺子一样。
家乡吃的习俗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端出来了,因为我已经饿了。
新年各地的习俗有的各有差异,但有部分还是相似的,比如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拜年,迎财神等;风俗及习俗则因地而异,对于有潮汕地区文化来说,春节的大锣鼓、英歌舞表演确是在农村或县城经常会再现了这种节日气氛,另外,在祭祀方面,潮汕地区大部分地区的大年三十、初一都需要去祭拜祖先的,由于地域差异,潮汕地区新年吃的习俗,则没有太多讲究,但多数仍以潮州菜系为主
在豫东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很多,虽然大多数人说过年没年味,但有些民间风俗习惯是不可缺少的,也是必须有的,让人们自觉不自觉的去传承与发扬!一,在饮食习惯方面;如:民间的炸细粉丸子,条子肉,包饺子,包扁食,烝大馍,蒸小馍。这些都是在春节期间生活所需品。
二,生活中习俗:如;贴门对,农村买鞭炮,请财神,请老灶爷等这些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在豫东是不可少的,就是年轻人在成家后,也要向老辈人请教应该怎么做,这就不知不觉的把当地的习俗传承下来了,一代传一代。
三,串门拜年;在大年初一晚辈去给长辈拜年民间习俗是多年的习惯,在本村辈分比较高的,在初一那天家里准备好多水果,瓜子,烟,茶水等待本村的低于自己辈分的来家给自己拜年。
四,走亲戚;在豫东初一至初六走亲戚是民间传统习惯,初一回老家一家人团聚,初二初三出门的女儿回娘家,外甥去给舅舅拜年,这两天的亲戚所带的礼品是非常讲究的,不论你拿什么特产,但大馍一定要拿的,这些都是在豫东过春节比不可少的风俗习惯。
我们老家在湖南永州,祖上大约100多年前从江西迁来,所以很多习俗保持的不是太完整,基本是湖南汉族的习俗。
小时候,习俗是很讲究的,主要有一下这些习俗,跟网友们分享一下:
首先是过年前一定要洗澡,第二天要穿上新衣服,表示新的开始;
第二,就是过年的前后几天,大人就开始要求小孩子不要讲不吉利的话,怕给未来的一年带来不好的运气,见人要说吉祥话语,连平素了有过节的乡邻都变得彼此之间客气起来。
第三,大扫除,我们那里叫"打氯霉",就是要清扫干净家里的灰尘,烟灰,清洗家里的家居用品的等等。
第四,熏腊肉,腊鸭子,腊鱼,打糍粑等食品。
第五,家里当年有亲人过世的,不能在年初一到初二到别人家里串门,要等到年初三所有的亲戚来化过年纸之后,才能出门走亲戚。
记得,也就大抵如此吧。
什么是盘锦地区的移民文化
盘锦是一个移民城市,盘锦以前本地人很少,大概只有20万多点,随着辽河油田的开发和全国首批大化肥即辽河化肥厂的建设,国家由全国各地抽调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有四川、贵州、黑龙江、沈阳、大连、锦州、辽阳的技术人员,后期国家统招大中专学生,也是来自全国各地,多种口音、多种餐饮习惯并存,彻底改变了盘锦当地人喝水靠大坑,说话拉长声的习俗,目前盘锦饮食有川贵辽等多种
历史太过久远就不必说了。从盘锦市建市发展史看,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辽河油田的勘探开发,数十万石油大军从祖国各地涌到盘锦,成为盘锦居民,促使盘锦地区的居民不断多元化。外来人口在融合聚居过程中,各种文化也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吸收借鉴的现象,必然会有先进文化代替落后文化的现象。现代的盘锦文化大融合同样也推动了盘锦文化的大发展。
盘锦八月十五有烟花吗
盘锦八月十五有烟花,放礼花不是中秋节的习俗之一。此外,放礼花也需要考虑安全因素,如烟花燃放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危险情况。
因此,建议在合适的场合和时间燃放烟花礼花,同时注意安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
中秋佳节,你家乡有什么特色美食,晒一晒好吗
我的家乡在盘锦。很多外地的朋友并不知道这座城市,因为,它建市时间短,是辽宁省最小的城市,也是辽宁省惟一没有山的平原城市。地处九河下梢,辽河入海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造就了盘锦的一个特色美食——盘锦河蟹。中秋节前后,正是吃盘锦河蟹的最好时机,这个时候的盘锦河蟹膏满黄肥。但是,有一个问题大家不能忽视——外地河蟹横行盘锦。如何才能买到正宗的盘锦河蟹?切记,一定要买1.5两以下的河蟹。因盘锦特殊的自然环境,本地的河蟹生长期较短,所以河蟹也长不大,正常情况下,在1.5两以下。尽管小,但肉质鲜嫩,口感超好。外地河蟹则不然,生长期长,肉质发柴,口感极差。所以,我给大家晒晒,正宗的盘锦河蟹。
中秋我们那有个特别的习俗:敬月亮。就是在院里摆个桌,桌上放贡品,有藕,卤花生,盐水毛豆,菱角,当然必不可少的月饼。然后一大家子晚上一起吃赏月吃晚饭,只是最几年都没有聚到一起,但是这个习俗一直没落下。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菱角了,直接水煮熟就可以吃,以前河里有野生的,感觉比买的好吃多了,个人建议小的棱角比那种红红的大的香多了。
ps:菱角要买沉到水下的,这样肉紧实有嚼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辽宁盘锦春节有什么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辽宁盘锦春节有什么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