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引成语故事

唐朝有个叫赵嘏的人,写得一手好诗,就连著名诗人杜牧也十分赞赏。当时有个叫常建的诗人,也很欣赏赵嘏的才能。一天,常建听说赵嘏要到灵岩寺去游览,便先到了寺里,在墙上写了两句诗,希望能引出赵嘏的诗来。

果然,赵嘏看到墙上的诗句后,觉得很好,便顺手续了两句,使它成为一首完整的诗。人们称常建这种办法为抛砖引玉。这个成语比喻先发表粗浅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高见。

绞子借珠的典故

典故由来鲛人泣珠的典故出自《太平御览》。说南海有一种人鱼从水中出玩,住在人家多日,眼见米缸见空,主人将要去卖绡纱,人鱼向主人要一器皿,哭泣的眼泪成为珠子装满一盘子,来赠给主人。 又:晋华《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这个典故的名字就叫鲛人泣珠。很美的一个故事。 翻译过来就是,南海水中有鲛,在水中生活像鱼一样,从来不放弃纺织的工作,它哭的时候能哭出珍珠来(它的眼泪是珍珠)。

关于“绞子借珠”的典故,实际上是指“抛砖引玉”的典故。以下是关于“抛砖引玉”的典故:

“抛砖引玉”出自《传灯录》。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于是他先写了首诗,其中有两句说:“长天无云月明夜,宝气凝辉开八荒。”常建希望赵嘏看到后能添上两句,续成一首完整的诗。后来,文人称常建的作法为“抛砖引玉”。

在军事上,“抛砖引玉”的策略是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公元前700年,楚国就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轻取绞城。这一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

以上典故内容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学者。

春秋时期关于巧妙劝谏的典故有吗

说到巧妙劝谏,大家可能都会想到大臣,然而,春秋时期有很多小人物,他们的劝谏水平并不在大臣之下,甚至,比大臣更加巧妙,今天就讲一个宫廷艺人怎么劝谏楚庄王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个名堂,叫优孟哭马。

抛砖引成语故事 - 华夏历史

楚国宫廷艺人优孟就是个循循善诱的高手,他的劝谏跟他的身份一样,是很讲究艺术性的。

优孟服侍过楚庄王,楚庄王很爱宝马,给它穿五彩艳丽的锦衣,给它住金碧辉煌的厅堂,给它睡设有帷幕的大床,给它吃美味的枣肉。马却因太过享受,得了肥胖症死掉。

楚庄王很伤心,就命令全体大臣致哀,准备用棺椁装殓,一切排场按大夫的葬礼隆重举行。左右大臣纷纷劝谏,言语中也讲了不少道理,楚庄王非但不听,还下了一道政令:“谁敢再为葬马向我劝谏的,一律杀头。””

优孟听说以后,闯进王宫就嚎啕大哭。楚庄王吃惊地问他为什么哭,优孟回答:“那匹死了的马啊,是大王最心爱的。像楚国这样一个堂堂大国,有什么事办不到的呢?却只用一个大夫的葬礼来办马的丧事,未免太不象话。应该使用大王的礼仪安葬才对啊!”

楚庄王觉得这个说法很新鲜,就问:“照你看来,应该怎样呢?”

优孟回答:“臣建议用雕花的白玉做棺材,用红木做外椁,调遣大批士兵来挖个大坟坑,发动全城男女老弱来挑土。出丧那天,要齐国、宋国的使节在前面敲锣开道,让郑国、陈国的使节在后面摇幡招魂。建造一座祠堂,长年供奉它的牌位,还要追封它一个万户侯的谧号。这样,就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原来大王把人看得很轻贱,而把马看得非常贵重。”

楚庄王脑补了一下画面,觉得这样做的确有些不大妥当,这时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是优孟在含蓄地批评他,便说:“我的过错就这样大吗?好吧,那你说现在应该怎么办呢?””

优孟说:“事情好办,依臣之见,请大王就以六畜的规格来埋葬它,在地上挖个土灶作为椁,用铜铸的大鼎作为棺,用姜枣作调理,下面铺上木兰树的皮,用粳米为祭品,用大火炖煮,埋葬在人的肚肠中。”

于是楚庄王就派人把马交给主管膳食的大官,吩咐说:“不要让天下人听到贵马贱人的事。”为什么不让天下人知道,原因无他,他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可为什么同样的道理,大臣们 劝他不听,优孟这个宫廷艺人劝谏,他就能听进去,还是韩非子的《说难》讲的有道理: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首先要知道人家想什么,然后站在对方的角度循循善诱,让对方自己感觉到逻辑的错误性,自己认识问题,效果可能会比一见面就指责对方的不是,然后摆出大道理好的多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抛砖引玉的历史故事50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抛砖引玉的历史故事50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抛砖引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