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泉州世界历史文化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泉州世界历史文化图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泉州世界文化遗产
一、九日山祈风石刻
位于泉州清源山九日山景区。在东西两峰的摩崖上,有宋至清的题刻75段,其中有反映海外交通的13方祈风石刻,记载了从北宋到南宋年间泉州郡守主持的为“番船”祈风,预祝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的史实,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二、市舶司遗址
市舶司遗址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海滨街道办事处水门社区,从宋元祐二年(1087)建立,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迁往福州,近四百年间,市舶司管理着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事务,是中国重要的古海关遗址。
三、德济门遗址
位于鲤城区天后路,始建于南宋,初建称镇南门,元朝改称德济门,遗址有城门城墙、门道墩台、内外壕沟、拱桥以及瓮城、城门等组成。
德济门遗址是泉州古城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古城门遗址,为宋元时期古刺桐城的象征。
四、天后宫
位于泉州市区天后路一号,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天后又名妈祖,是我国海上的守护女神林默, 泉州天后宫为妈祖的祖庙,是海内外礼制规格最高的妈祖庙。
泉州天后宫是大陆妈祖庙中第一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法石真武庙
真武庙,位于丰泽区法石村石头街,始建于宋代,是祭祀海神真武大帝的庙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有“小武当”之称。
法石真武庙依山面海,东边便是举世名闻的古刺桐港,庙中有千年古榕数株,现存明清建筑,是泉州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东端具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
六、南外宗正司遗址
遗址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古榕巷60号院内。宋朝的时候古泉州经济发达,海外贸易蒸蒸日上,很多赵宋皇族宗室来到泉州,南外宗正司就是负责掌管这些皇亲国戚外居事务的衙门。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项目的22处遗产点中,就有一处是我国仅存的古海关遗址——泉州市舶司遗址。这对保护和修复中国海关历史物证,传承中国海关历史文化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这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对古城泉州如此描述。泉州是10—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
泉州市舶司设置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市舶司专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也就是承担船舶管理、货物监管、征税缉私、招徕迎送等现代海关、商务、港务、外办等职能。
泉州市舶司历经两宋、元、明三朝,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迁置福州,前后达385年之久。据海交史专家、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介绍,泉州市舶司一经设立,给当地海商提供进出口贸易便利,给朝廷带来巨大的财富,泉州市舶收入占当时全国一半的市舶收入。
泉州市舶司见证了泉州在宋元时期“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涨潮声中万国商”“船到城添外国人”“梯航万国”的繁荣景象,目睹了泉州港崛起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据《泉州海关志》记载,宋元明三代对海外贸易管理严格,国内外商人从泉州港出海或靠岸,必须先赴市舶司登记,凡从海外运货抵港,要先经市舶司抽分博买,即征收关税,否则没收船货并治罪。在宋初,泉州已是“蕃舶之饶,杂货山积”。在元代泉州海外贸易更是达到极盛,泉州对外通商的国家和地区由南宋时的58个增至98个,进口商品主要以香料、药物为主,出口商品则以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而且最多时进出口货物在四百种以上。
泉州海关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泉州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市舶司文化,不断增强新时代海关人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同时,要结合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坚持防疫情和稳外贸并重,从海关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不负历史、不负韶华,主动融入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为服务泉州口岸高水平开放、泉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泉州世界历史文化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泉州世界历史文化图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