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台江历史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台江历史文化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福州解放大桥的历史是怎样的

福州解放大桥的历史 - 华夏历史

解放大桥,原名万寿桥,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区,跨越闽江,连接台江仓山两区,于1996年重建。福州解放大桥总长426.92米,桥宽12米,由万寿桥、中洲岛和江南桥三部分组成。属于罕见的桥联桥、桥上桥的独特风格,见证了中国的历史。

历史沿革:

福州解放大桥是为闽江福州段最古老的一座石桥,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当时的福州太守王祖道在万寿寺旁,用120只木船,架设南北2座浮桥以江中楞岩洲为中点,南桥用船100只,共长2500尺;北桥用船20只,共长500尺。

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王祖道再任福州太守。感到浮桥常被风浪冲垮,于是发起募捐,将浮桥改为石墩桥。只用石条叠砌,立于水中,左右无护栏,俗称"跳墩桥"。于1141年(南宋绍兴十一年)建成。1303年(元朝大德七年),万寿寺僧王法助得到元成宗铁木耳的嘉许,募集了数百万贯资金,奉旨把万寿桥改建成简支石梁石板桥。先在要打石墩的周围打好木墩,然后在木墩里面推石头,再在石头的基础上砌桥墩,桥下有36孔水道。每孔之间叠架两根1米见方,长9米,重逾40吨的大石梁,上面再用厚20厘米--30厘米的石板横铺。桥上的石栏杆上雕刻着许多各种形态的石狮,桥头和桥尾还建有亭子,供人休息。大桥前后建造共花了19年时间,到1322年(元至治二年)才竣工,桥长391米,宽4.5米,共87孔。后人为了纪念万寿寺和尚王法助的功绩,便把这条大桥命名为万寿桥。这也是元代福建最浩大的建筑工程。万寿桥建成后,又在南面建成木石混合结构9孔的“江南桥”,亦称“仓前桥”,长135米。清乾隆年间,江南桥被水冲毁,也改建为全石桥。1930年,为了适应开通汽车的需要,将万寿和江南两桥改为公路桥,在原有桥墩上用混凝土加高2米,路面和桥栏均采用钢筋混凝土。工程由日商"大和工业合资会社"承建。1949年以后,为了纪念解放军冲过此桥,追击南逃国民党军队,将此桥改名为“解放大桥”。1970年,解放大桥采取桥上架桥的形式,加高4米、加宽桥面2米。1994年,因闽江洪水的冲击,解放大桥桥墩崩离原位,停止使用;1995年开始重建;1996年9月29日竣工。新桥为现代双曲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联拱桥,总长565米,宽12米,设置四组桔红色钢管弧形空中吊桥,分承桥身的负荷。中洲岛以南部分长100米,中洲岛旱桥141米,中洲岛以北长324米。2009年6月,解放大桥开始封闭施工,更换吊杆。经过100多天的改造,解放大桥,换上了新吊杆,更牢靠、耐久。

福州解放大桥的历史

福州解放大桥,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区,跨越闽江,连接台江仓山两区,于1996年重建。福州解放大桥总长426.92米,桥宽12米,由万寿桥、中洲岛和江南桥三部分组成。属于罕见的桥联桥、桥上桥的独特风格。解放大桥,是闽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桥。据明代王应山《闽都记》载:“万寿桥,横跨台江,旧为浮桥,屡修屡坏。宋元佑间,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顷七十二亩备修桥费。元时田入头陀万岁寺。大德七年(1303年),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酾水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栏,长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构亭二。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学士马祖常为记,刻‘万寿桥’三字于右”。

“万寿桥”前身是浮桥,始建于宋元祐八年(1093年),时为知州的王祖道征集工匠以楞严洲为中心,南北各造浮桥1座。北桥江面宽154米,用船20只,南桥江面宽约785米,用船100只,以粗大藤缆紧固于江中所植的18根石柱上;船上铺盖木板,作为桥面,高与沙洲平,宽3.4米,两旁设有栏杆。两座桥总长为1000米。为方便江中行船,在江心的浮桥口还留有两个高门。整个建桥工程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完成。

宋崇宁二年(1103年),楞严洲与仓前山之间又出现一个沙洲,即中洲,江面被割为3条水道,因之浮桥也相应改建为北、中、南3座。北桥(今小桥桥位)用船16只,中桥(万寿桥位)用船73只,南桥(江南桥位)用桥13只,共用船102只。陆游《渡浮桥至南台》诗云:“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由于江阔水急,浮桥无力抵御风浪的袭击,时多损坏,两岸交通经常为之中断,元代时改建为石桥,即“万寿桥”。

“万寿桥”于元大德七年始建,元至治二年落成,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建设工程,它与后建的江南桥合称为大桥。全长570多米,29孔立28个舟状石墩,承托石梁。桥上铺石板,砌以石栏。桥栏石柱雕有形状各异的石狮。桥南北各建有风雨亭。“万寿桥”在桥梁技术上的一个创新,就是对桥梁基础采用“睡木沉基”法,即:用木笼填石为基。先在桥墩处下木笼,然后,在笼内密填石块为基。“万寿桥”建成后,历代都曾对大桥进行修葺。

1930年为适应汽车行驰,由日本大和工业合资会社承包改建成水泥路面。1971年对“万寿桥”进行全面增高拓宽,改称“解放大桥”。1995年至1996年拆除重建为现代化大桥。

舞龙嘘花的起源

元宵节(苗族舞龙嘘花习俗)历史源远流长,据民间传说可以追溯到唐朝,是外来文化与当地苗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记载,舞龙嘘花源于何时无法考证。

“自从汉代舞龙起,唐宋时代亮的灯”,据民间流传的“四言八句”和“花灯歌”所唱的内容来体现,龙灯文化源于汉代起。明洪武年间,汉文化进入苗疆,舞龙嘘花在台江开始形成。清雍正年间开辟苗疆,大量的军屯和民屯进入到苗族地区,带来了汉族文化。特别是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以后,外来文化与台江县当地文化碰撞交融,舞龙嘘花在走向成熟并开始盛行。由此可见,舞龙嘘花习俗在台江已有几百年历史。台江苗族认为“台江县舞龙嘘花据说始于明末清初”,有一定合理性。

雷山名称来历

雷公山,苗岭之巅,主峰海拔2178.8米,雷山县因此得名。

雷山县,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黔东南州西南部,东临台江、剑河、榕江县,南抵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西连丹寨县,北与凯里市接壤。介于东经107°55′—108°22′,北纬26°02′—26°34′之间,总面积1218.5平方千米。

雷山县历史悠久,其苗族建设、服饰、习俗、歌舞、乐器、工艺等仍保留着传统、古老、原汁原味的丰富文化内涵,被誉为苗族文化中心,是活生生的“苗族历史文化教科书”。

福州历史面积

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的省会。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02年就已设立县治。

历史上,福州曾多次更名,如闽县、闽州、建州等。

目前,福州市下辖6个区和1个县级市,总面积约为11,948平方千米。

这些区域包括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闽侯县以及福清市。

谁知道福州上下杭的人文历史,急需啊

台江的上杭路和下杭路,俗称“双杭”。

指的是从小桥头到大庙路之间的两条平行的横街,这里早年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

“杭”其实是从“航”音衍化的,这里有一个地理变迁的历史过程。

古时闽江水绕过大庙山,上下杭便是上下航的津口埠头。

这片曾经以商业的繁华而闻名的古老街区,一直以来是民俗、史学专家们研究福州商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地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台江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台江历史文化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福州解放大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