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东汉历史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东汉历史文化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东汉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总结
1、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认识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分析封国制产生的原因、特点;归纳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认识王国问题解决的意义。
2、察举制;
认识察举制是汉朝重要的选官制度、并理解其概念及目的。归纳察举制在两汉的演变及影响。
3、编户齐民
认识编户制度是汉朝的行政管理制度和赋税制度;掌握该制度的目的、内容及影响。
东汉政治机构及制度与特点
一、东汉官制:
1、含义:东汉的建立,是西汉旧皇族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新朝的结果,因此东汉官制基本上沿习了西汉官制的制度,官名并无重大改变,相较于西汉管制,东汉体制的最大特点为很大程度上对皇帝权力进行加强,不设立丞相,同时削弱三公的权力,而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并且废除地方军队、强化内朝权力,外戚、宦官掌握大权,这一官制对后来的三国官制也有较大的影响。
2、具体分职: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官制,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但在实际政治权力方面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东汉皇帝即位,通常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御史台体制贬损并成为少府属官,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少府。
二、东汉行政区划:
1、含义:是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在光武帝时确定,基本沿用西汉的郡国并行制为实体、州刺史部为监察的行政区划,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刺史部,其与西汉的主要区别是正式将司隶校尉部与其余十二州并列,将北方的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并将交趾刺史部改名为交州。
2、具体分职:东汉的县级地方建制与西汉相同,列侯以县为封地则称侯国,侯国置相一人,相当于县令或县长,相不隶属于列侯,但负责为列侯征收租税,封国户数在千户以上的置家丞、庶子各一人,是侯府官的不管理民政,不满千户的只置庶子一人,东汉的侯另有乡侯、亭侯,所封之地各为一乡、一亭,这样的封地辖于所在县,与乡、亭相等
东汉的政治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经学世族兼而成为学术群体和政治集团,儒学对专制政治的巨大影响,也表现为经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学世家的出现。
东汉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和辟除。当时的豪强地主操纵察举,许多士人为进入官场,往往依附于他们,充当其“门生”;而地方高官通过辟除,与被辟除者形成牢固的从属关系。这种宗师与门生,举主与故吏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庇护与依附的关系,这种政治群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政治集团,这样,经学与政治紧密联系,学术群体与政治集团的结合体,就成了经学世族。
这种政治且称为士大夫政治,其演化过程可表现为:累世经学(文化)——累世公卿(官僚)——门第(资历)。
从东汉的兴亡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经验和启示
东汉的兴衰给我们的启示:
告诉我们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东汉灭亡原因东汉末年桓灵在位时期,荒淫无道、横征暴敛、买官鬻爵,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荷,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将民变基本平定。
190年,董卓之乱又起,自此汉廷大权旁落,而地方豪强拥兵自重,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东汉政府名存实亡。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朝代简介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新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传八世十四帝,历经195年。因西汉又称为前汉,故东汉又称后汉。
东汉在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文化上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科技上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军事上使北匈奴西迁,同时佛教也在此期间传入中国,道教也于东汉时期形成。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扩张,门阀士族形成,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内迁,鲜卑人占据漠北,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东汉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东汉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